文字大小:【
“文化良种”在新农村结出硕果——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回顾(图)
 
作者:全国中心   来源:全国中心
 

(题图:上:浙江省群艺馆馆长张卫东指导安吉县马家弄村竹鼓表演队。下:余姚市小曹娥镇大力开展孝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良种,是指具有乡土性、成长性、推广性的农村文化项目。所谓的乡土性,即文化项目具有本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味,群众喜闻乐见;成长性,即文化项目具有优良的文化品质,自身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推广性,指的是文化项目品牌打造的做法与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的价值。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旨在使这些根植于乡村的文化项目做大、做强,实现品牌化,扩大其社会影响,以产生辐射效应。这项工作目的在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秀的文化项目,提升农村文化品牌,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是浙江省东海明珠文化乡镇业务试点工作、2010年浙江省综合文化站业务试点工作的延伸。10余年来,浙江省群众艺术馆阵地前置、重心下移,面向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示范性的业务指导,着力建设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以点带面,有效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品牌建设。如今,百叶龙”“象山渔鼓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艺项目和宁波邱隘镇文化义工、余东农民画等不少文化创新项目,成为当地群众文化工作品牌,在全国和浙江省内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的做法

强化文化服务意识,致力文化工作创新,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在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中,多年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强化年度考核,落实服务责任。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多年来实施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年初每位业务干部与所在部门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责任书明确规定省群艺馆业务干部每年深入农村的天数,并以省、市、县三级群艺馆(文化馆)联动的方式进行文化指导,辅导群众文艺项目,此项工作以50%的比例,列入年度考核,从考核制度的设计上强化业务干部的服务意识,提升文化服务质量。省群艺馆业务干部到乡镇、村落进行文化指导,关注当地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节目与文化工作的亮点,培育乡村文化良种,切实避免了下基层文化辅导中的蜻蜓点水和走过场的现象。

深入边远乡村,做好文化顾问。浙江省群艺馆业务干部努力发挥乡村文化建设的智囊作用,深入到边远的山区、海岛等地,为乡村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多年来新农村文化良种基地培育工作,使许多乡镇和村把省群艺馆业务干部当做贴心的参谋和顾问。余姚市小曹娥镇等乡镇和村聘请省群艺馆干部为镇里的文化顾问,省群艺馆副馆长邬勇为该镇孝文化建设精心策划,成效显著。省群艺馆馆长张卫东多次去安吉县上舍村,为村落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借唱响文明赞歌文化下乡活动,浙江省群艺馆组织文化专家辅导团赴乡镇进行文化指导,为文化良种基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挖掘乡土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在新农村文化良种基地建设中,浙江省群艺馆服务基层,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元素,创作文艺精品。业务干部不怕路途遥远,精心创作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文艺作品,悉心指导群众业余骨干,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表演能力。在省群艺馆业务干部的指导下,长兴百叶龙、宁波象山渔鼓等一批优秀的乡土艺术作品和地域文化特色项目脱颖而出,名闻遐迩,成为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

提供展示平台,建设文化品牌。为扩大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的社会影响,浙江省群艺馆充分提供展示的平台,让这些乡村文艺精品和文化工作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在浙江省乡村舞蹈大赛、视觉艺术创作群体展等活动中,来自文化良种培育基地的群众文艺骨干,展示了新农民独有的艺术魅力。上海世博会浙江周活动期间,宁波骆驼街道九龙柱项目基地的农民们为中外游客表演富有特色的龙舞,还有不少来自文化良种培育基地的文艺节目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城市广场演出。

组织现场交流,推广工作经验。浙江省群艺馆适时组织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的经验交流会,让来自乡镇、村的文化干部和乡镇领导唱主角,推介各自在文化良种基地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今年5月,来自浙江省21个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的文化站长或乡镇、村领导,到安吉县实地考察该县上舍村竹叶龙项目基地和马家弄村竹鼓项目基地,互相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推进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基地建设。

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的成效

有辛勤的耕耘,就有丰硕的收获。浙江省群艺馆以务实创新的精神,面向新农村开展的文化良种基地建设,如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培育了一批新农村文化品牌。散落在浙江各地的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里,一批新农村文化品牌像雨后的新笋迅速崛起。这些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良种,在浙江大地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名声在外,百叶龙”“象山渔鼓”“九龙柱等不少作品获全国群星奖,宁波邱隘镇文化义工建设被宁波市委宣传部评为农民种文化先进事例,余东村农民画作者曾走进杭州举办展览,在浙江省内有一定影响。偏僻大山里的庆元县月山春晚,被央视《新闻联播》、《南方周末》等全国有影响的新闻媒体报道。

推动了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活跃在当地的群众文艺队伍。浙江省群艺馆从文化良种基地培育着手,着力于乡村文艺团队的培育与辅导,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群众文化队伍的能力,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如今全省各个文化良种基地里,活跃着一支支富有生气的乡村群众文艺骨干队伍,他们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例如,宁波邱隘镇文化义工在文化参与中享受奉献的快乐,在文化创造中获得自身的价值。

提升了健康和谐的乡风文明。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丽水市大柯村自从2009年以来,连续两年举办走进大柯全国乡村摄影节,建立大柯摄影文化基地,提高了村子的知名度,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激发了大柯村民热爱家乡、热情好客、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在衢州市余东村,一批热爱农民画的乡土画家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村子通过农民画等文化载体,开展新农民素质提升活动。

起到了省级群艺馆示范作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浙江省群艺馆以创新的服务理念、务实的文化实践,开展文化良种培育基地的各项工作,起到了省级群众艺术馆面向农村文化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推动各市群艺馆、县文化馆阵地前置、重心下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当前,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建立农村文化指导示范点,培训乡村群众文化骨干,加强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建设,面向农村的文化服务有声有色。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浙江省群艺馆领导和业务干部在文化良种基地建设中,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将文化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安吉县上舍村,策划龙舞文化博物馆的建设,配合当地的农家乐乡村游,扩大美丽乡村的社会影响。桐庐县合村乡绣花鞋基地建设中,在指导绣花鞋工艺设计的同时,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舟山市朱家尖镇文化工作指导中,策划提出的沙雕节构想,推动了舟山国际沙雕节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朱家尖的海岛旅游。

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的启示

只有工作重心向下,才能体现群艺馆公益服务特点。群众艺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承担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繁荣群众文化的主导性业务单位。浙江省群艺馆致力于面向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广阔的乡村开展文化指导,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了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体现了群艺馆的存在价值,为推进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

只有培育文化品牌,才能扩大农村文化的社会影响。群众文化品牌是文化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浙江省群艺馆面向农村进行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根据当地民间文化积淀,打造农村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当地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群众文化的社会影响。文化品牌的培育,在提升农村群众文化参与度的同时,也推动着乡风文明建设。在一些文化良种培育基地,文化品牌带来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

只有遵循文化规律,才能推进群众文化工作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如何为最广大的农村群众提供最基本、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唯有从农村文化实际出发,以不断创新的工作理念,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变送文化种文化,深入乡村,培育农村文化队伍,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使文化成为农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推进新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只有扎根农村基层,才能实践群众文化干部的职业追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群众文化干部的价值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群众文化干部只有走进广阔的乡村,走进广大的农民中,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才能使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对接农民的文化渴求,才能使群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在新农村文化实践中实现群众文化干部的职业追求。

晒晒浙江的文化良种

安吉县上舍村竹叶龙项目基地

安吉是中国著名的竹乡,有着200多年舞龙历史的龙舞文化村——上舍村,是竹叶龙的发源地,也是竹叶龙的传承发展基地,在那里还有中国首个民间龙舞文化博物馆。根据竹乡地域特色,几代民间老艺人在对化龙灯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创新。经过苦心钻研,以竹叶作为龙鳞,竹笋作为龙骨的竹叶龙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竹叶龙制作材料全部用竹,由老艺人纯手工扎成,不但秉承了传统化龙灯艺术的精髓,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2007年以来,上舍村多次邀请浙江省群艺馆专家对竹叶龙进行指导,道具由原来的云片改换成毛竹,使其更富有时代性和观赏性,彰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场地由原来的乡村晒场改为城市舞台,表演技艺由原来单一舞龙改为现在舞蹈与形式各异的龙舞相结合,使其在浙江省的舞龙技艺里独树一帜。上舍村竹叶龙2007年在中国(安吉)竹文化节文艺晚会上亮相,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同乐五洲》播出,还参加江浙沪舞龙邀请赛、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广场演出活动、上海世博浙江周等几十场演出或比赛;2009年7月,竹叶龙参加法国第三十七届和平艺术节开幕式展演,并在法国三特市等6个城市巡回演出,知名度逐渐提高。

安吉县马家弄村竹鼓项目基地

安吉县山川乡的马家弄村,逢年过节、盛大喜庆的日子都能听到优美动听的竹鼓声,竹鼓声声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声。100多年来,竹鼓在马家弄村以李家为中心,从未失传。乡政府、村委会下大决心保护竹鼓这一文化遗产,在原有竹鼓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改进竹鼓的制作方法、样式,并请来浙江省群艺馆领导和音乐干部,编写演奏乐曲,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排练指导,现在一个有60多人的竹鼓演奏队已经成立。

目前,马家弄振山竹鼓乐队拥有大小鼓种60余只,有振山鼓、撼地鼓、流水鼓、吆牲鼓、唤禽鼓、鸣蝉鼓、马蹄鼓、牛铃、赶山筒。所有鼓的制作材料全部取材于当地的山间竹子,制作精湛,可与工艺品媲美,敲击时各类鼓都能发出各自特有的含有竹韵味的鼓声。例如振山鼓、撼地鼓敲击时发出的声响雄浑豪壮、山摇地动;赶山筒发出的声响明快响亮;而唤禽鼓、鸣蝉鼓、马蹄鼓等发出的声音则清脆悦耳。鼓形的制作既保持了古代竹鼓特色,又融入现代乐器气息,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

长兴县林城镇百叶龙项目基地

长兴县林城镇的民间舞蹈百叶龙,自1956年登上艺术舞台至今,已七赴北京演出,并到新西兰、韩国、法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表演。改革开放以来,应邀参加县级以上重大庆典及赛事文化活动130多次,共获得群星奖等8个国家级奖项。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百叶龙应邀前往北京献上精彩的演出,获得好评。百叶龙不仅经常被国内媒体关注,而且被拍摄成电影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多年来,上级文化部门多次亲临指导,不断提升百叶龙的表演艺术水平。2010年长兴县文广新局对林城百叶龙项目基地进行了专项拨款,建立了百叶龙展示馆和百叶龙幸福大舞台。长兴百叶龙于200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认进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确认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百叶龙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林城镇也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浦江县黄都村什锦班基地

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宋代已盛行于浦江民间。浦江乱弹中最传统的什锦班当属黄都什锦班。

浦江县潘宅镇黄都村什锦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陆陆续续出了很多人才。现年73岁的黄有渐现在还能一口气吹两三个小时不气喘,可见其基本功有多扎实,功底有多深厚。闻名金华、衢州的板胡杨士苟,就是在什锦班苦学成才的。原衢州婺剧团团长兼司鼓、浦江婺剧团鼓板黄有彩也是该什锦班小鼓板手出身。当地文化馆派业务干部对黄都村什锦班基地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对其参加比赛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提供文化展示的平台。黄都村什锦班先后参加了金华市金秋旅游周开幕式、浦江第二届中国书画节开幕式民间艺术表演等,获得许多奖项。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浙江省的戏剧专家学者曾参加浦江乱弹学术研讨会,进行专题探讨。

庆元县月山村月山春晚项目基地

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是浙江省偏远山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月山春晚最初开始于1981年,到现在已经整整坚持了30个春秋,先后获得了省级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等多项殊荣,2010年荣获全国第十五届项目类群星奖。这台演了30年的月山春晚,被誉为中国最山寨的春晚,叙述月山春晚的新闻报道《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月山春晚独特的文化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华东旅游报》等媒体都对此进行专题报道。2010年和2011年春节,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浙江在线等20余家知名网站对月山春晚进行网上直播,提升了月山春晚这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今在互联网谷歌中文搜索引擎上,输入月山春晚,可获得约1520万条结果。月山春晚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瑞安市莘塍镇温州鼓词基地

温州瑞安市莘塍镇依托温州鼓词这一民间艺术,活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该镇鼓词演出活动频繁,全年有鼓词演出300余场,许多场次的听众人数达到上千人,镇上共有鼓词演出场所27处,温州鼓词成为莘塍镇群众尤其是老年人非常喜爱的文化娱乐节目,该镇的老年活动中心每天都有村民在收看鼓词电视节目。各级文化部门在该镇多次举行大型的温州鼓词演出活动,如温州鼓词新人新作演唱会、温州鼓词调演比赛等。针对温州鼓词存在的大词热平词冷,演唱热创作冷的情况,文化部门狠抓平词演唱和创作队伍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新的创作队伍;针对温州鼓词听众的老龄化现象,文化部门注意培养年轻听众,做好面向年轻一代的传承工作,开展鼓词进校园活动,积极推动温州鼓词基地建设。

上虞市长塘镇浙东吹打项目基地

素有嵇康故里之称的上虞市长塘镇,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特别是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吹打更是远近闻名。镇里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通过对吹打乐状况进行普查、走访、搜集抢救,整理编纂完整的民间吹打乐资料,进行登记造册、建档制卡,分门别类地实施系统化管理,同时进一步做好民间吹打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2007年6月,上虞吹打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塘民间吹打也被列入上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级文化部门每年下拨固定资金用于团队的培训、活动的开展、曲目的创作和设备的添置,积极开展民间吹打重点骨干的辅导培训工作。上虞市长塘镇浙东民间吹打曾参加浙江省、绍兴市等地各项群众文化活动,该镇谢憩村吹打乐队曾荣获上虞市十佳民间吹打乐队称号。

嵊州市长乐镇浙东吹打项目基地

长乐镇是著名画家刘文西、刘蒙天和著名越剧演员筱丹桂、周宝奎的故乡,文化积淀深厚,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长乐农民吹打、剡西诗社、剡西书画社、越剧联谊会、地方文艺研究会等群众文化队伍。长乐镇农民吹打艺术以其由农民群众组成、表演形式灵活、表演内容多样、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除参加本地重大文化活动外,还到宁海、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演出。作为嵊州民间吹打骨干队伍的长乐农民吹打,多年来在省、市文化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扶持、培育下,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艺演出、中国锣鼓邀请赛等文化赛事,获得了浙江省群星奖等荣誉,并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乐农民吹打已经成为浙江省内知名的群众文化品牌,成为嵊州市群众文化的一张金名片。长乐镇还获得了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桐庐县合村乡绣花鞋项目基地

桐庐县合村乡多年来重视挖掘、保护、传承合村绣花鞋 建立了以文化站为主的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班子,设置了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设立了传承人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扶持专项资金,浙江省群艺馆专家、工艺美术大师深入合村乡,对民间艺人进行手把手的传习,建立和发展了一支相对固定、工艺精通、技艺精湛的骨干队伍。2009年,合村虎头鞋系列在浙江省手工绣花鞋创意邀请赛中获金奖;虎头鞋系列参加了锦绣中华全国织绣大赛并获铜奖。2005年,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合村乡被评为杭州市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杭州市文化示范乡”“杭州市市民品质生活体验点等,还在浙江省第二届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展示活动中荣获金奖,并被列入杭州市第七批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江山市大陈村村歌项目基地

大陈村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有道情、大陈山歌、链枪等;自弹自唱的民间乐队、大陈威风锣鼓队、腰鼓队、排舞队活跃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当地乡村因势利导,鼓励村民参加文化活动,自办各类有益的文艺活动。该村以村歌作为载体,创作出老百姓自己的歌,然后以村歌教唱、传唱、对唱、赛唱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村民爱家爱村热情,从而让村民积极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大陈村的村歌品牌赢得了诸多荣誉:2009年,在首届全国村歌大赛征集评选活动中,大陈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入选全国村歌十大金曲;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获全国村歌十佳作词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以轻快的音律、真挚的情感、通俗而具大陈村传统特色的歌词,被大陈村民深深喜爱而广为传唱。村民们只要一唱起村歌,自豪感和家乡情就油然而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大陈村歌成为本村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有效地促进了大陈幸福乡村创建工作,大陈村被命名为江山市第一批中国幸福乡村

遂昌县大柯村摄影项目基地

遂昌县蔡源乡大柯村错落有致的梯田、黄墙黛瓦的民居,是保存较完好的能代表遂昌农居的村落。这里有民间婺剧团蔡和班、独具特色的蔡和脸谱、形态各异的蔡和花灯、惟妙惟肖的米塑、喜庆丰收的民间八月会等等。在浙江省群艺馆业务干部指导下,大柯村分别在2009年3月和2010年7月成功举办了两届摄影文化节,吸引了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大大提高了大柯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摄影文化节活动不仅全方位展示了当地美丽的山水风光,还结合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如传统的木匠、蔑匠、石臼打麻糍等手工制作,五谷丰登场景、民俗物品展、牛犁耕作等综合活动,场面热闹,内容丰富。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连续报道,蔡源乡大柯村声名鹊起。通过举办走进大柯摄影文化节,还建立了大柯摄影文化基地,提高了大柯村的知名度,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奉化市林家村书法项目基地

奉化市林家村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法村,出现过很多闻名乡里的书法名家,受传统书法文化的熏陶而常年弄墨玩笔的村民更是不计其数。20多年前,村民中18位书法爱好者自发组建了浙江省第一个农民书会——“耕人书会,林家村也有了浙江省农民书法第一村之称。每星期六晚上参加书会交流学习日活动,对提高会员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书法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耕人书会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书法国粹为宗旨,队伍不断壮大,年龄结构日趋平衡,书法水平不断提升,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耕人书会现有基本会员48名,还有一大批热爱书法的会友。会员中有省市书协会员15人,会员的作品每年都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或展览,入展和得奖达百余人次。林家村和耕人书会先后获得过省、市宣传、文化部门授予的十余项荣誉。

鄞州区邱隘镇文化义工基地

2008年6月,一批有文艺专长的业余骨干和热心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志愿者,萌生志愿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现社会价值的意愿。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文化站顺应民间意愿,引导组建起文化义工队伍,分成广场活动组、场馆管理组、演出活动组等,进行日常性的文化服务。在邱隘镇文化广场和场馆里,每天都可以看到镇文化义工服务的身影。3年后,邱隘镇文化义工发展到82名。每位义工每年最少服务50多个小时,其中广场活动组的文化义工每年服务都在150小时以上。文化义工排演节目,新建文艺团队,进行文艺培训,策划组织下村演出,从事文化场馆管理,有效推动宁波邱隘镇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为浙江省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浙江省群艺馆业务干部深入邱隘镇,为文化义工发展出谋划策。如今,宁波市邱隘镇文化义工建设呈现出专业化的义工队伍、日常化的义工服务、制度化的组织运行、人本化的义工回馈、稳定化的义工团队等特点,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沿海经济发达乡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象山县爵溪街道象山渔鼓项目基地

过去,宁波象山渔鼓锣鼓队以器乐合奏形式为主。2004年爵溪街道文化站组建象山渔鼓民间鼓乐队。在浙江省群艺馆、宁波市群艺馆业务干部的指导下,将象山渔鼓定位在大型广场舞蹈上,用鼓与舞结合,鼓以舞伴、舞以鼓兴、鼓舞同乐的创新形式展现在舞台上。粗犷的渔家号子,伴随着不同规格的渔大鼓、渔手鼓、渔腰鼓、渔脚鼓,丰富的舞蹈语汇和极具海洋文化特色的表演展现了东海边渔民的豪迈气概和热烈喜庆场面。渔鼓队伍中加入了心灵手巧、身材秀美的渔家姑娘,更突出了作品的灵动感。象山渔鼓2007年在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比赛中一举夺得群星奖。2007年走进央视荧屏大舞台,2008年参加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广场演出活动,9月出访土耳其参加国际民间音乐舞蹈节活动,2009年应邀赴罗马尼亚演出。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象山渔鼓已成为象山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精美名片。

余姚市小曹娥镇孝文化基地

小曹娥镇是一个以汉代孝女曹娥命名的滨海平原乡镇。当地乡民特别敬慕曹娥,于光绪二年(1876)仿建曹娥庙于此,由此才有了小曹娥的地名。2006年以来,该镇党委政府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帮助下,结合本镇历史、人文特色,延续孝的传统,深入挖掘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独特意义。镇文化站牵头成立孝文化研究会,开展经常性的孝文化研究,收集整理孝文化研究成果,发掘现代慈孝典型。小曹娥镇与余姚市文联、作协举办孝文化主题作品征集活动,邀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到各村采风,深入挖掘孝故事,采写敬老典型,编辑在《孝感人间·小曹娥孝文化专辑》一书中。在浙江省群艺馆业务干部指导下,举办全国孝德新故事大赛、全省性孝文化研讨会,出版《中华孝德新故事》书籍。小曹娥镇政府把弘扬孝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把孝文化作为提升本镇品牌形象的文化名片,在广大村民心灵中播下文明、诚信、爱心、互助的种子。

镇海区澥浦镇澥浦船鼓基地

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早期的船鼓,是集吹打、船型道具和唱民歌小调为一体,反映浙东渔民生产生活习俗的民间舞蹈,至今有200余年历史,上世纪50年代湮没。自1996年起,区、镇二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老艺人进行走访,通过录音录像保存表演资料,组合整理归档,为船鼓艺术重新恢复奠定了基础。2006年,在浙江省群艺馆业务干部指导下,通过广泛采访民间老艺人,文化站工作人员把马灯调”“紫竹调”“看相调”“孟姜女调等传统的4个曲子保留下来,改编成了乐曲《渔老大》,增加了大旗锣、川钹等响器及船工号子。以一艘大渔船为主角,12艘小渔船为配角组成舞台阵容,原来由两人抬船、一人击鼓的旱船被设计成舟鼓合一的单人蟹鼓渔舟,按出海、作业、搏海、丰收、归航5个反映渔民打渔作业全过程的章节进行表演。经过提炼和再创作后的澥浦船鼓,不仅仍然保留了适合于在渔港空旷场地表演的特性,而且具备了上舞台演出的条件。澥浦船鼓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很快成为表现浙东沿海民俗风貌的文化品牌,2006年获得浙江省群星奖金奖。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农民画基地

余东村农民画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家一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一边从事农民画创作。2003年4月,在乡文化站组织下,他们组建了衢州市第一支村级农民画创作协会,在各级文化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成为浙西乡村一支活跃的农民画创作团队。2005年以来,累计举办大型展览9次,包括在浙江省展览馆举办的余东农民画·画三农大型画展。余东村农民画作往往取材于农村的景象或农民的生活片断,抒发出浙西农民对新生活的憧憬,洋溢着农民淳朴、善良的感情,闪耀着对美好与理想追求的绚丽色彩,处处弥漫着浙西大地清新而芬芳的泥土气息。余东村农民画艺术传承中,以老带新、代代相传,借助村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农民画培训创作基地,免费为村民进行培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2009年,有6位余东村农民被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予首批民间优秀艺术人才称号;柯城区沟溪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余东村还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称号。

镇海区九龙柱项目基地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的广场舞蹈九龙柱,是对浙东沿海地区传统的龙舞艺术进行挖掘后,不断创新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舞龙艺术表演形式,取材于旧时传统春节时民间乞丐所持的草头龙。骆驼街道邀请了区内对民间本土艺术有一定了解和研究的文化干部和浙江省群艺馆舞蹈专家,对草头龙艺术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创新,经过不断修改,将原半竖的草头龙改为全竖的布龙,将原来的仅一条小龙改为有大、小两种龙,将原来的单个龙表演改为多龙的集体表演。同时,还不断创新和融入了一些高难度的表演动作,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法,增加了龙口的喷火、喷雾等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表演手段,并改名为九龙柱。从最初亮相宁波市第三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到参加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广场活动展演,再到亮相世博会舞台,从获镇海区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文艺汇演金奖,到获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金奖第一名,再到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九龙柱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排练,内涵不断深化,道具不断更新,表现形式不断变化,艺术水平大大提升。

舟山市朱家尖镇沙雕文化基地

1999年,舟山人把沙雕活动从欧美国家引入了中国。每届舟山沙雕节都有来自美国、荷兰等10多个国家的沙雕手参与。浙江省群艺馆馆长张卫东曾带领业务干部前去朱家尖镇文化站指导工作,提出利用朱家尖独特的海岛沙滩资源举办沙雕节的方案,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第二年,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国际沙雕节,由此扩大了舟山沙雕的社会影响。为进一步打造好舟山沙雕这一品牌,沙雕节从第4届开始,大胆地融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在节庆活动中导入市场化运作的理念,成立了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并由沙雕公司负责沙雕节有关的经营活动,舟山沙雕节逐步走出了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旅游节庆活动开发模式,走上政府办节、公司经营、企业参与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市场化办节的新思路,确立了产业发展目标。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的舟山国际沙雕节,使舟山沙雕成为舟山旅游的一张金名片,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重点推介旅游活动。

象山县茅洋乡文艺创作基地

象山县茅洋乡群众文艺创作基地2005年9月成立于象山民俗文化村。茅洋乡积极扶持茅洋乡农民画,已形成了一支拥有200多人的农民画创作队伍、两个培训基地和一个展厅,有一批优秀的作品在省、市获奖,茅洋乡农民画已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该基地还成立了农民画创作讲解团,坚持每年定期举办农民画培训班。2009年,该基地举办了宁波市书法、摄影、美术示范点的系列活动,进行了农民画研讨会、书画交流、农民画展览,茅洋乡农民画创作基地被评为优秀示范点,农民画队伍也在2010年被评为了宁波市优秀基层团队。

几年来,根据群众的年龄结构、兴趣爱好,该基地还先后组建了龙狮队、书画队、腰鼓队、健身队、文艺宣传队等业余文化团队。该基地以人人参与、人人享受为根本宗旨,积极探索和研究本乡文化活动特色,采用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方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多次组织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文艺汇演、送戏入村等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缙云县官店村少儿婺剧基地

传统的婺剧表演在衢州市缙云县官店村流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有完整的古戏台。村民们下田能种地,上台能唱戏。官店村致力于经济强村、文化名村建设,村里组织成立了婺剧团、民乐团等多个团队。2009年起成为浙江省群艺馆少儿婺剧基地后,省群艺馆多名专家会同缙云县婺剧促进会,对官店村少儿民乐队进行专业训练,他们在浙江省音乐厅登台演唱的婺剧《八荣八耻》,得到浙江省专家的肯定。以官店村的古村、古树、古戏台为创作背景,具有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反映官店村新农村建设风貌的婺剧摊簧《古村戏韵》,由10名农家孩子上台吹、拉、弹、唱,将浙南山区孩子的纯朴与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古村戏韵》节目在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共同主办的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获一等奖。官店村热爱婺剧的农家孩子,从村里的小舞台走向了广阔的大舞台。

 

更新时间:201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