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一年
【 日 期 】19710608
【 版 号 】3
【 标 题 】云南夏季作物丰收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据新华社昆明电云南省各族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夺得夏季作物丰收。现在,全省的蚕豆和油菜籽,已经收打完毕;小麦和夏熟杂粮正在抓紧收打中。
云南省各族社员和干部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发扬为革命种田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多种、种好夏收作物。去年冬季播种前,各社、队组织广大社员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批判"重秋粮,轻夏粮"的错误思想,破除无所作为的懒汉懦夫世界观,提高了大家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保证了种植计划和增产措施的落实,使今年全省夏收作物种植面积比历史最高年增加了二百多万亩。文山、红河、思茅等地一些没有种夏收作物习惯的地区,也种了小麦等作物。各地还努力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做到增施肥料,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终于获得丰收。
云南省各级干部,为了抓好夏熟生产,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实行面对面的领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玉溪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在认真总结推广了北城大队为革命多种夏粮,积极改进小麦种植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的经验以后,全县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一万亩。全县还成立了有干部、老农和青年参加的五百多个科技小组,坚持搞好试验田,指导全县小麦生产。
目前,云南省各级领导和广大社员群众,在认真做好夏收作物收打工作的同时,还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劳动力,认真做好水稻栽插工作,决心在夏收作物获得丰收的基础上,夺取秋粮作物的新丰收。
【 日 期 】19710609
【 版 号 】1
【 标 题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举行
大会选出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二届委员会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新华社昆明八日电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于五月三十一日到六月三日在昆明举行。大会高举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总结了云南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经验,讨论确定了今后的战斗任务,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二届委员会。
大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在全党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教导,自始至终贯彻了批修整风精神。代表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学习党的"九大"文献和九届二中全会公报,联系云南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批判王明、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贩卖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动的唯生产力论、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增强了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云南,是伟大祖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居住着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景颇、瑶、藏、布朗、阿昌、怒、普米、崩龙、独龙、蒙古等民族。这次大会是一次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争取更大胜利的大会。来自全省各个民族、各条战线的一千二百三十五名党员代表,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畅谈伟大领袖毛主席对云南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金沙水拍云崖暖"。早在一九三五年,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时,就在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一九五○年,云南刚一解放,毛主席和党中央便派来中央民族访问团,带着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深入边疆,传达毛主席对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各族人民加强革命大团结。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又对云南省西畴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作了光辉批示,给各族人民进一步指明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都及时对云南作了英明指示,指引着全省军民团结战斗,粉碎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云南的代理人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取得了伟大胜利。回顾战斗历程,代表们激动地说:千年的苦根是毛主席领导我们挖掉,万代的甜源是毛主席领导我们开创,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毛主席是各族人民的大救星。大家一遍又一遍地纵情高呼:"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
大会期间,有四十名党员代表在会上发了言。全体代表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周兴同志的工作报告。大会按照党章规定,经过反复酝酿,民主协商,选出八十九名委员和十五名候补委员,组成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二届委员会。新省委实现了老、中、青三结合。经过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和中共中央批准,新省委常委有十八名,周兴同志为第一书记,王必成同志为第二书记,陈康、鲁瑞林同志为书记。
新省委第一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运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决定》,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 日 期 】19711203
【 版 号 】2
【 标 题 】简讯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
云南农村"小秋收"成绩大
云南省农村积极开展"小秋收"活动,取得显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到十月底,全省"小秋收"产品总值已达六千万元。
云南山区盛产各种野生淀粉、野生油料、野生纤维、野生化工原料和野生药材等。今年,云南省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十分重视"小秋收"工作,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富宁县盛产八角,今年这个县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狠批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认识到开展"小秋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意义,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全县积极开展"小秋收"活动,到十月底,已采摘鲜八角五十三万多斤,采集龙须草、桐果、茶果等六十多万斤。会泽、腾冲、广南、富源、施甸、昌宁等县有关部门的领导成员,亲自下到"小秋收"的重点社、队,和当地群众一起普查资源,制订采集计划,做到"三秋"和"小秋收"两不误,采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
云南省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在领导开展"小秋收"活动中,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保证了"小秋收"活动的顺利开展。丽江地区野生药材十分丰富。这个地区的许多县合理确定了采集野生药材的劳动报酬和收购价格,从而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积极性,今年全区野生药材的收购数量和品种都超过了往年。
……
(据新华社)
一九七二年
【 日 期 】19720127
【 版 号 】4
【 标 题 】药材丰收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Δ云南省著名特产--中药材"三七"和云木香,在连续获得五年丰收的基础上,去年又喜获丰收。
三七是一种具有补血和止血特效的贵重药材,云木香是有助消化和顺气的常用药材。云南省三七的主要产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去年三七种值面积达二万九千多亩,总产量比一九七○年增加百分之三十四。云木香主要产地丽江地区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药材生产的关系,促进了全区粮食和药材生产的迅速发展。去年全区云木香产量达二百多万斤,比一九七○年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
【 日 期 】19720211
【 版 号 】1
【 标 题 】云南各族人民热情慰问亲人解放军
广大指战员受到更加深切的关怀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二年二月十日电云南省各族人民连日来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拥军优属运动。从乌蒙山麓到红河两岸,从金沙江畔到西双版纳,到处洋溢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热烈气氛。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一九七二年新年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运动的通知》发出后,云南省革委会和各地(自治州)、市、县革委会立即进行学习、讨论,对拥军优属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并且组织慰问团,带着慰问信和慰问品,深入部队驻地、医院和边防哨所,热烈地慰问亲人。在宜良县竹担区有解放军某部三名维护电话线路的战士,县革委会也特地派人去慰问他们。许多县都召开了烈属、军属和荣誉军人、复员转业军人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拥军优属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落实了党的优抚政策。
在拥军优属运动中,驻守在云南边疆的广大指战员,受到了各族人民更加深切的关怀。解放军某边防部队指战员常年累月冒着寒风冷雨驻在高黎贡山某地,他们在帮助当地傈僳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边疆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最近,这支部队驻在地区的县的负责人,亲自带领慰问团,携带慰问品,跨过奔腾的怒江,爬上险峻的高山慰问他们。当地的傈僳族群众也和指战员们一起举行座谈会和联欢会,感谢亲人对自己的支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革委会近一个月来和驻地边防部队先后开了九次座谈会,征求部队对地方工作的意见,并派出慰问团到前沿地区、哨所和卫生所慰问广大指战员。这个县的勐捧地区去年遭受台风袭击时,驻地边防部队指战员奋不顾身帮助当地傣族群众抗击灾害。春节前夕,广大傣族社员纷纷给指战员写慰问信,邀请指战员到自己家里作客,载歌载舞地和亲人们一起联欢,向亲人表示慰问。
云南各族人民把开展拥军优属运动,当作向解放军学习的最好机会,他们利用有线广播、墙报、幻灯、宣传车等,在城镇、农村、工厂广泛宣传解放军在保卫祖国和"三支"、"两军"工作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并举行报告会、座谈会,热情邀请当地驻军指战员介绍认真看书,学习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的经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粮食部门在请解放军干部、战士介绍经验的同时,主动请他们对本单位的工作提意见,认真改进服务态度,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许多人民公社生产队,组织社员学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蓬勃发展。
【 日 期 】19720521
【 版 号 】2
【 标 题 】知识来自实践
【 作 者 】熊谱成
【 正 文 】
(云南省富宁县者桑大队"五四○六"菌肥厂熊谱成)
在实践中,只有运用辩证唯物论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好工作。去年三月,我们大队建立了一个"五四○六"菌肥厂。我们满腔热情地接受了生产菌肥支援农业生产的任务。可是微生物这东西大家谁也没摸过,对于菌肥生产技术都一窍不通。
我们找来了一份资料,可是上面介绍的办法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对不上号。造菌肥要有高压灭菌锅、保温箱、电冰箱等许多设备。我们农村现在还没有这些东西。去买吧,得花上几千元,很不经济。我们决心就地取材,用土办法代替洋设备。我们在寻找土办法中,经历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
拿培养菌种来说,书上规定要用保温箱培养。我们没有这种设备,开始就用烧火加温的办法,结果不是温度过高,把菌种烫坏,就是温度不稳定,菌种长不出来,搞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究竟是怎么回事,离开保温箱是否就一定不行呢?我们作了认真分析,认识到,培养菌种是要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保温箱仅仅是满足菌种温度条件的一种工具。看来利用别的方法提供这个条件是有可能的。有的同志联想到牛粪堆里可以捂谷芽的事,认为牛粪堆之所以能捂谷芽,是由于它有一定的温度条件,这跟菌种需要的恒温有些相似。但是否适合菌种生长呢?经过试验,终于在牛粪堆里把菌种培养成功了。这件事对大家教育很大。大家认识到: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土办法和洋东西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总是先土后洋的,洋东西都是在土办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更坚定了我们用土法造菌肥的信心。我们发动群众,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因陋就简,以土代洋,解决了设备问题。
在菌肥生产中,我们是用蒸饭用的甑子代替高压灭菌锅消毒的,但蒸过的饼土有时还会长出杂菌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是不是这个办法不行呢?我们把甑子与高压灭菌锅的消毒作用比较之后,从中认识到,压力小、温度低是甑子消毒不彻底的主要原因;因为消毒不彻底,未杀死的杂菌就会在饼土上很快繁殖起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采取适当延长时间、多蒸几次的办法,终于达到了与高压灭菌锅一样的效果。开始由于我们忽视土办法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把它与洋设备同样看待,所以失败了。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掌握了这种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杂菌是菌肥生产的大敌,为了控制它的侵染,历来都是采取消毒办法,企图把杂菌一个不剩地消灭掉。但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杂菌分布极广,要在较大范围内创造绝对无杂菌的环境是困难的。只要有少量杂菌存在,它们在适宜条件下便会迅速繁殖起来,侵染菌肥。因此往往使我们处于被动局面。
要有效地控制杂菌,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同一环境下,凡是菌种生长好的,杂菌很难侵染;相反,菌种生长差,杂菌就多些。这说明,菌种与杂菌在生长中是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的。"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要制服杂菌,就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于菌种生长的方面转化。我们通过研究菌种与杂菌各自生长发育的特殊要求,掌握了双方相互斗争的内部联系,采取了消毒与控制生长条件相结合的积极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菌种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繁殖的环境,在一定时间内使菌种树立绝对优势,从而达到抑制、排斥杂菌生长的目的。通过实践检验,这一方法比较有效地控制了杂菌的侵染。
过去培养菌肥母剂需要设备多,生产效率低,主要是为了控制杂菌侵染。现在我们对控制杂菌有了新的认识和方法,为改革旧的方法创造了条件。根据变化了的条件,我们把原来用瓶、罐装饼土间接消毒改成用甑子装饼土直接消毒;把密封培养改成在灭菌的房子内敞开培养。这样操作方便,不要多少设备,一口锅、一个甑子、一间小房子就可生产母剂,效率比原来提高好几倍,同样保证了母剂质量。
我们对于菌肥生产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一条真理:知识来自实践。这是对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有力批判。
【 日 期 】19720630
【 版 号 】4
【 标 题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积极兴建小煤矿小煤窑
云南煤炭工业布局发生可喜变化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据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二年六月二十九日电在毛主席关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指引下,云南省各级党委大力发展地方煤炭工业,县、社兴建的小煤矿和小煤窑成批涌现。现在,全省地方煤炭工业的原煤产量,已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支援了全省工农业生产发展。
地方煤炭工业迅速发展,使云南煤炭工业的布局发生了变化。全省已有八十二个县办起了小煤矿。原来云南地方煤炭工业集中在滇东北地区;现在,滇西南也有了煤炭工业。特别是文山、西双版纳、德宏等少数民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等边疆州县,也有了自己的小煤矿。现在,云南省烤烟、制茶、甘蔗榨糖等经济作物加工用煤,地方冶炼、机械、化肥等工业用煤,以及城乡人民生活用煤,已经能够由本省自给。此外,地方煤炭工业生产的部分原煤和焦炭,还供应了国家的大型化肥厂和钢铁工业的需要。
在发展地方煤炭工业的过程中,云南省各级工业领导部门结合实际,狠批了只顾向国家要投资建设大中型煤矿,而忽视和限制地方煤炭工业发展的修正主义路线。最近一年多来,他们又带领广大群众,深入开展批修整风,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煽动极"左"思潮,干扰和破坏地方工业发展的反革命罪行,使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增强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一九七○年以来,云南省各级工业领导部门统一规划重点小煤矿、小煤窑的生产建设。对于分布面广的人民公社集体办小煤窑,采取了积极帮助的办法,认真落实各项经济政策,鼓励社员有计划地合理地开发少量、分散的煤炭资源,把社队办煤窑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路线的轨道上来。他们还从有利于长远开采、保护资源的要求出发,逐步改进了社队小煤窑的布点。宣威县社队办的小煤窑,一九六八年有四百多个点,以后经过合理布点减少为一百多个。煤窑减少了,煤炭产量却年年增长,一九七一年原煤产量比一九六八年增加了将近两倍,为国家作出了新贡献。
在发展地方煤炭工业过程中,云南省各级领导和煤炭战线广大职工,坚持贯彻执行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县露天小煤矿,就是工人们用锄头、大锤、扁担等工具,剥离了一万多土石方建设起来的。
【 日 期 】19720724
【 版 号 】2
【 标 题 】麻栗坡县组织卫生人员分赴社队发动群众
积极搞好夏季爱国卫生运动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据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电云南省麻栗坡县掀起了群众性夏季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
解放前,麻栗坡县各种疾病流行,被称为"瘴疠之地"。解放后,在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指引下,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各生产大队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站,为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入夏以来,这个县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的规律,组织了九百八十多名医疗卫生人员,分赴各社、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县委领导成员都深入各社、队,向干部和群众宣传毛主席对卫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联系实际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更好地调动了干部和群众搞好夏季爱国卫生运动的积极性。各社、队在干部的带动下,男女老少齐动手,铲除了房前屋后的杂草,处理了村边路旁的垃圾粪便,清除了许多蚊蝇孳生场所,并结合卫生工作为农业生产积肥五千多担。不少社、队还进行了改灶、改井、改圈、改厕所的工作,大大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不少生产队还做到了沙滤饮水。
麻栗坡县在开展夏季爱国卫生运动中,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他们把人力物力集中到疾病流行的地区使用,并且广泛利用当地生产的中草药防病治病。县有关部门还及时调拨大量六六六粉和敌敌畏,对四百一十三个生产队、六十一个机关单位、五处施工基地进行灭蝇灭蚊的重点喷洒,大大降低了四害的密度,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 日 期 】19721028
【 版 号 】2
【 标 题 】云南机械部门组织支农小组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云南省机械工业部门,为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从昆明地区大中型机械工厂抽调了一批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组成"三结合"支农小组,分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思茅、临沧等地区,帮助农村人民公社检修农业机具,培训技术力量,受到各族社员的欢迎。
今年以来,这些支农小组分别到了二十个县、三十八个公社、八十八个生产队,为各社、队检修了汽车、拖拉机、柴油机、发电机、碾米机、脱粒机、机床等各种机械设备二百三十多台,帮助九个县的有关部门制订了农业机械化的规划,并帮助各地培训了技术骨干一千八百多人。
【 日 期 】19721123
【 版 号 】1
【 标 题 】摸索规律 改进管理
木厂公社粮管所职工精心管好粮食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据新华社昆明电云南省马关县木厂公社粮管所,精心管好粮食,已经连续七年保持无虫害、无鼠雀、无霉烂、无事故。
这个粮管所的八名职工,怀着为党为人民管好粮食的高度责任感,不断摸索规律,改进管理方法。五十六岁的粮管员谢光舜,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仓内外忙个不停。他们从多年的实践中初步摸到了保管各种粮食的规律:不合干湿度标准的粮食坚决不进仓。粮食在入仓前,必须用农药熏蒸。入仓后,仓内做到粮面光,这样容易发现鼠雀;墙面光,可以防止害虫寄生;屋面光,可以防潮。仓外还做到不留杂草、污水、易燃品、易爆品。他们把这些订为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天一次小检查,五天一次大检查,保证粮食的安全。
为了保证入库粮食的质量,粮管所职工还深入生产队,把收粮标准告诉社员,并且和群众一起进行验收。有时,他们还主动帮助生产队晒粮,等晒干后才通知生产队一起验收。仅去年一年,他们就帮助群众翻晒了十一万多斤的征购粮。
一九七三年
【 日 期 】19730108
【 版 号 】3
【 标 题 】滇桂边上的两个卫生室
【 作 者 】本报通讯员
【 正 文 】
在祖国西南疆的滇桂边上,人们传颂着云南省富宁县那能公社那吉大队卫生室的赤脚医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那比公社普农大队卫生室的赤脚医生紧密团结,互相帮助,防病治病的动人事迹。
那吉大队、普农大队都是在大山区。解放前,这里各族人民饱尝了无衣无食的痛苦,受尽了疾病的折磨。文化大革命中,在毛主席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指引下,这里队队办起了合作医疗,各族人民有了自己的赤脚医生,正在逐步改变过去缺医少药的状况。
这两个卫生室的赤脚医生,牢记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教导,努力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他们根据山区每个季节常见疾病的流行情况,定期搞预防,互相传医送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前年四月,春雨连绵,普农大队贫下中农正在插秧大忙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有好几个生产队发生流行性感冒。那时,普农卫生室只有六瓶防治感冒的西药,仅能供三十多个病人服用。那吉大队卫生室闻讯后,立即组织几名赤脚医生爬山涉水到二十多里路外的龙骨山上采药。他们顶风冒雨,爬坡穿林,踏遍了龙骨山,采回了九种草药,共计七十多斤,并派人送到普农大队卫生室,连夜给病人煎服,给没有发病的人服预防药。经过几天的防治,制止了流感继续蔓延。
有一次,那吉大队渭洪生产队的小孩黄二才患惊风痧。这个大队的一个壮族赤脚医生给孩子治疗,经过一个多月打针、服西药,病孩的生命虽已抢救过来,但是,四肢半瘫痪,不能说话,活动十分困难。壮族卫生员虽然已经和公社医院的医生会诊了几次,但仍然感到治好十分困难。
消息传到普农大队卫生室后,全大队赤脚医生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纷纷表示:一定要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协助兄弟卫生室医治好病孩。第二天清晨,普农大队卫生室就派出一位对治疗这种病比较有经验的瑶族中医,爬山涉水到三十多里路外的那吉大队卫生室找到这位壮族卫生员,一起到病孩家里会诊。瑶族中医仔细地给孩子检查了一遍。两个大队的赤脚医生,认真分析、观察孩子的病情,并虚心向采药老农请教,不断交换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要治好黄二才的瘫痪症,就要以祛风去湿、通筋活血的药为主,配合针灸治疗。为了找到这些草药,两个大队的赤脚医生一起翻山越岭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龙骨山上,采回一篓篓的草药。在一个多月内,他们不管刮风下雨,总是肩背药箱,往返几十里山路,按时到渭洪生产队给病孩治病。经过精心治疗,终于使黄二才逐步恢复了健康。
三年来,两个大队的赤脚医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医疗技术。有一次,那吉大队卫生室举办赤脚医生传医认药的座谈会。普农大队卫生室听说后,就派出几个赤脚医生到那里学习。那吉大队卫生室热情地接待他们。在座谈会上,他们互相传经取宝。有些草药名称,各族赤脚医生说法不一样,影响互相交流经验,他们就一起去深山密林、共同收集了五十多种草药标本,共同研究出防治一百多种常见疾病的方剂,使两个大队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显著减少,有效地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
【 日 期 】19730122
【 版 号 】4
【 标 题 】中草药材丰收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文山发展三七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名贵药材三七丰收,去年总产量比前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二。
三七别名人参三七或田七,是止血特效药,也是著名的云南白药的原料之一。
文山气候温和,雨水均匀,适宜于三七生长。三七主要产地砚山县的各级党组织,针对三七生性娇贵、病虫害多、技术管理复杂的特点,建立三七生产指导站,培训专职技术人员,帮助社、队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保证了三七苗的茁壮成长。许多社、队还实行合理密植,提高了三七的单位面积产量。
……
【 日 期 】19730507
【 版 号 】4
【 标 题 】昆明部队医务人员跋山涉水深入村寨
积极帮助边疆各族人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成都部队某团医疗队热情为彝族人民防病治病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三年五月六日电人民解放军昆明部队医务人员,积极协助边疆各族人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昆明部队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十分关心边疆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经常教育医务人员全心全意地为边疆各族人民服务,并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边疆村寨,帮助人民群众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几年来,他们先后组织了一百三十多个巡回医疗队、组,派出四千二百多名医务人员,为各族人民防病治病。哀牢山区居住着彝族、壮族等十多个民族。某部一三八医院派出的农村巡回医疗队,背着药箱,跋山涉水,走遍了方圆数百里的哀牢山区,为许多群众解除了疾病的痛苦。某部一四二医院老年气管炎防治小组的医务工作者,一年四季活跃在澜沧江畔,把一包包药送到傣族人民居住的竹楼。文山县杉老寨生产队贫农社员陈大娘,十多年前发现腹中出现一个硬块,后来硬块渐渐肿大,病势一天天加重,一直没有治好。某部医疗组来到这里,把陈大娘接到公社卫生所。医疗组和公社医务人员群策群力,密切配合,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为她成功地摘除了三十二斤重的肿瘤,使她恢复了健康。
为了帮助边疆各族人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昆明部队医务人员还大力帮助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培训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西双版纳红旗寨是个傣族村寨。旧社会,居住在这里的傣族人民,不仅受土司头人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受着各种疾病的折磨。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这里的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为了更好地防病治病,傣族人民迫切要求有自己的医生。某部医疗组来到这里,帮助社员办起合作医疗站,举办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学习班,为傣族人民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医务人员,教会他们治疗许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和防病措施。座落在大盈江边的弄章公社红星大队、东风大队,附近野生药材丰富。在这里巡回医疗的某部医疗队,积极帮助群众利用野生药材防病治病,减轻了人民负担。几年来,各医疗队、组先后为各族人民培训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六千多名,对于发展边疆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挥了一定作用。
……
一九七四年
【 日 期 】19740615
【 版 号 】4
【 标 题 】云南边疆的卫生模范村--南朵村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云南省麻栗坡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卫生模范村--麻栗坡公社红岩大队南朵村。这个村的群众,遵照毛主席关于"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指示,长期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现在,这个村已由昔日的"瘟疫寨",变成了"家家爱清洁,个个讲卫生,人人身健壮,年年获丰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南朵村是个壮族聚居的山村。解放前,南朵村的贫下中农,由于深受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吃不饱、病无医的悲惨生活。地主、头人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胡说什么生病遇灾只能是"听天由命、鬼神主宰"。解放后,毛泽东思想光辉普照边疆。南朵村的贫下中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合理地安排劳动力,采取农忙时重点搞,农闲时集中搞的办法,做到出工前搞一点,收工后搞一片,结合生产带着干,挤时间搞不间断,处理好生产和卫生工作的关系,并且经常进行忆苦思甜,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南朵村的群众自己动手烧砖瓦、烧石灰、砍木材,盖起牛棚、畜厩,修建公厕、私厕,做到了人有厕所畜有厩,牛马不进村,猪禽不进屋。这个村还用竹筒引水砂滤,搞好了饮水卫生,又减轻了社员家务劳动。冬末春初,他们结合生产积肥,认真处理厕所、畜厩,大力灭蛹,不让蚊蝇孳生。夏季天热雨多,他们又疏沟填坑,进行药物喷洒,不让污水积存,制止蚊蝇繁殖。夏收秋收以灭鼠保粮为主,组织小学生到田间找鼠窝,捕捉老鼠。粮食收到家后,把房前屋后、稻草堆周围的杂草铲光,堵塞墙洞、墙缝,不让老鼠进屋做窝。由于除害搞得好,各种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有效地保障了社员群众的身体健康。
在长期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南朵村的社员群众,从大人到小孩,逐渐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杂物的好习惯,自觉地遵守卫生制度。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南朵村一直保持着"卫生模范村"的称号。
【 日 期 】19740822
【 版 号 】2
【 标 题 】双龙营公社党委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看书学习
增强革命团结 搞好批林批孔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据新华社昆明电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公社党委牢牢掌握斗争大方向,团结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深入批林批孔,不断发展革命和生产大好形势。
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双龙营公社党委就重温毛主席有关加强革命团结的教导,深入批判林彪拉山头,搞分裂,破坏革命团结,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并且回顾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团结战斗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搞好革命团结,是夺取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他们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社干群团结战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深入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使革命和生产不断发展。可是,在一九六八年的一段时间,由于个别领导干部"私"字冒头,在领导班子中做了一些不利于革命团结的事,阶级敌人趁机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妄图分裂群众和破坏干群关系,转移斗争目标,影响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一九六九年,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指引下,广大干部和群众识破了阶级敌人的阴谋诡计,实现了革命大联合,干群团结一致,牢牢掌握斗争大方向,狠狠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促使革命和生产迅速出现了新气象。这一年,虽然遭到了罕见的旱、虫等灾害,粮食产量却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十九。通过重温毛主席有关团结、胜利的教导和畅谈文化大革命中增强革命团结的体会,党委成员们进一步认识了增强革命团结的重要性,决心更好地带领干部和群众团结战斗。他们分别深入基层,带领干部和群众认真看书学习,搞好革命团结,深入批林批孔。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学习,认识到批林批孔是斗争大方向,积极增强革命团结,迅速掀起批林批孔的热潮。
这个公社党委认识到,要搞好批林批孔,必须牢牢掌握斗争大方向,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共同战斗。批林批孔一开始,由于有的干部和群众对这场运动的性质和目的理解不深,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斗争大方向的做法。这时,公社党委就积极引导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教导,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划清是非界限,把仇恨集中到林彪反党集团和一小撮阶级敌人的身上。文告大队花桂生产队的一个地主分子,对批林批孔心怀不满,在群众中散布流言蜚语。贫下中农和干部狠狠打击了这个地主分子的破坏活动,增强了干部和群众的革命团结。
【 日 期 】19741217
【 版 号 】4
【 标 题 】为了加速建设大寨式的县
--中共云南省丘北县委组织学大寨工作队下乡蹲点的事迹
【 作 者 】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
【 正 文 】
中共云南省丘北县委为了加速建设大寨式的县,接连组织大批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由县委和各单位领导干部带领到农村蹲点。三年来,这个县采取交替轮换的办法,分批下去了九百三十人,平均每人在农村蹲点一年以上。丘北县委的这一措施,既促进了县级机关、单位的革命化,又推动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发展。一九七三年同一九七一年相比,全县粮食总产量增长百分之四十七点二,向国家交售的粮食增长百分之三十六点六。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景。
带领群众一起学大寨
丘北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壮、苗、彝、白等少数民族占百分之六十左右。这里自然条件较差。解放以来,丘北县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发展,但是,过去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生产发展不快。一九七一年八月,新县委成立后,决心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加速改变农村面貌。县委看到,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各族人民,迫切要求走大寨道路,同时希望新县委不要象过去那样在上面催种催收,而是带领干部到第一线来,和群众一起干。县委决定从党政机关和其他单位抽出大批干部和职工组成学大寨工作队,由县委领导成员带到农村蹲点。
决定一宣布,绝大多数干部表示拥护,但是,也有一些人摆出一大堆困难。有的部门怕抽了人会影响本部门的工作,迟迟不行动。
为了提高干部到农村蹲点的自觉性,县委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教导。大家联系思想实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同志在讨论中指出,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劳动,思想就会蜕化变质,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官老爷,滑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大家越讨论越感到坐不住,纷纷报名参加县委组织的学大寨工作队。这样,第一批便下去了五百四十五人,占县级干部、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县革委会机关共有一百零二名工作人员,连炊事员在内,只留了四十人,其余的都参加了学大寨工作队。
改革机关工作 长期下乡蹲点
学大寨工作队下去了,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还是个问题。县委从改革机关工作入手,以保证下去的人能够长期坚持蹲点。大批干部到农村蹲点以后,机关里有些习惯于按老规矩办事的人说,抽调那么多人下去,是拆了机器上的零件,影响了机器的运转。县委重点调查了一些单位,发现有的单位工作不够好,并不是因为抽人过多,而是因为存在着机构庞大、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多,遇事往往"踢皮球",或者拖拖拉拉,工作效率低。这些情况表明,机关工作急需来一个改革。
丘北县委认为,改革机关工作,首先要从县委做起。县委多数人下去,少数人留在机关管日常工作,并采取了精简会议,必要开的会在基层开,以及精简报表等项措施。在县委的带动下,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合并机构,简化手续,一个人兼做几项工作。经过改革,许多部门、单位都比以往更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如县邮电局有干部、工人六十八人,先后抽了三批共二十五人下去,还让从农村调来的八十一个乡邮员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农业。人少了,他们反而扩大了服务范围,实行"五收五送"(报纸、信件、特种挂号信、汇款、包裹)到队,方便了群众,从一九七一年底到今年五月,共为生产队节约了一万五千多个劳动日。
机关革命化,为大批干部长期深入农村蹲点创造了条件。三年来,县委十四名常委中,有两人轮流在机关坚持日常工作,其余的人都长年深入基层,实行面对面的领导。县委书记杨卿通过蹲点,总结、推广全县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双龙营公社新白岩生产队的先进经验,推动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在两年多时间里,他身背背包,手提马灯,翻山越岭,走遍全县十四个公社,百分之七十二的大队,同贫下中农一起战斗。在县委领导成员的模范行动影响下,三年来,干部在农村蹲点达三十一个月的有一百八十三人,在农村蹲点达十六个月的有三百六十二人,一般的也有一年时间。
尝到了蹲点的甜头
丘北县委组织学大寨工作队下乡蹲点,不仅推动了学大寨运动,也使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尝到了蹲点的甜头,一致认为,农村是三大革命运动的前线,是学习的园地,育人的课堂,实践的战场。
在县委领导成员的带动下,下农村蹲点的干部,都坚持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开展革命大批判。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受各族人民欢迎。贫下中农高兴地说:你们真象当年的土改队啊!
丘北县大批干部坚持下乡蹲点,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了锻炼,许多老干部进一步焕发了革命青春,大批青年人迅速成长起来。去城关公社的学大寨工作队员段文昌,在两年多的农村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今年二月担任了城关公社党委书记。他职务变了,战斗风格不变,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哪里劳动就在哪里解决问题。社员反映说:段书记的办公室是露天的。县农技站技术员牛正华,在蹲点中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培育玉米良种,为农业大上快上作出了贡献,被评选为全县模范工作者。
学大寨工作队员们同贫下中农建立起深厚的阶级感情,当该轮换回机关的时候,有的同志要求继续留在农村。一些同志回到机关后,进一步促进了机关革命化。
丘北县委决心继续搞好批林批孔,促进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使农业大上快上,不断发展各条战线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本报有删节)
一九七五年
【 日 期 】19750831
【 版 号 】1
【 标 题 】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云南和上海郊区早稻又获丰收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据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电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云南省今年早稻获得丰收,全省早稻产区大部分增产。
今年,云南省早稻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百分之二十七,总产量预计比丰收的一九七四年增产一成以上。保山、曲靖地区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早稻获得大幅度增产,总产量比去年增长六成;临沧、昭通、红河、楚雄、西双版纳、东川、丽江、德宏等地、州、市也都获得了丰收。
今年以来,云南省早稻产区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抓紧了早稻生产。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早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以上,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多,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沧源佤族自治县早稻总产量比去年翻一番。
在早稻生长期间,云南各地党组织和革委会充分发动群众,千方百计落实增产措施,抓好早稻的田间管理,有效地战胜了干旱、病虫等自然灾害,确保了丰收。元阳县今年春季严重干旱,一些重点水渠断流,山塘、水库枯竭,大片早稻田缺水。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基层和干部、群众一起学习理论,共同劳动,激发了各族社员"天大旱,人大干"的革命精神,及时做好抗旱保苗工作。今年全县种植双季稻三万五千多亩,总产量比去年增长六成多。
……
【 日 期 】19751129
【 版 号 】1
【 标 题 】坚定不移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江西云南数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作 者 】新华社
【 正 文 】
……
据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电 在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云南省今年又有两万多名城镇中学毕业生奔赴农村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云南省各地党组织在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安置工作中,组织毕业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判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和孔孟之道,对毕业生进行阶级教育和路线斗争教育。在动员安置工作中,各地党组织还认真总结了去年推广株洲市厂社挂钩安置知识青年的经验,努力做好今年的动员安置工作。不少单位在知识青年未下乡之前,就与挂钩公社的党委一起研究制订规划,落实安置措施。知识青年下乡后,不少单位还到知识青年落户的地点进行慰问,促进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动员安置过程中,各地领导干部带头送自己的子女上山下乡。丽江地委副书记吕堃去年带头将自己的儿子和兄弟送到农村插队落户。今年,他又把中学毕业的女儿送到农村。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革委会主任罗运通带头送子女下乡。在州委和州革委会领导干部的带动下,这个州有许多县、团级干部积极送子女上山下乡。
各地农村的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积极做好欢迎知识青年的工作,给知识青年安家落户创造方便条件。鲁甸、丽江、大姚、南华、宜良等县的许多社、队都组织了再教育领导小组,并为知识青年挑选了路线觉悟高、生产经验丰富、热心做知识青年工作的老贫农担任户长。南华县做到知识青年一到队,住有房,食有粮,思想有人帮,生产有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