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广南铜鼓与舞文化的渊源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重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魏书》卷三百六十九的《獠传》载:‘俚獠制铜鼓。文中所说:(獠)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国家民委编纂的《壮族简史》称:“壮族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壮族人民沿袭古制,每当节日、喜庆、兵事、婚丧、祭祀、礼乐等,均鸣铜鼓以聚族人,鼓舞斗志,振奋民族精神,摧人进取,具有一定的向心力,久而久之,铜鼓成为传世之宝,护寨之神。铜鼓的造型、纹饰、图案反映了句町濮人的初期文化,是研究壮族古代历史的有力物证。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上说:“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为下鸣。”清乾隆《开化府志》就有“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的记载。道光《广南府志•文艺》“铜鼓遗珍”诗描绘得生动形象:“征南人去已千秋,铜鼓还教绝壤留,细巧花纹侔骆越,太平歌唱集蛮酋。摩挲尚有神灵气,剥蚀都无风雨尤,见说边城刁斗静,频将遗制溯鸿猷。” 又一首:“伏波遗鼓制弥工,斑剥何曾蚀雨风,异代珍为夷俗乐,当年铸就汉家铜。摩挲遥想销兵气,歌唱长思立柱功,不朽勋名谁继美,千秋寄迹武侯同”。铜鼓作为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器乐,最根本的特性就是起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功能。它既是宗教之神乐,又是伴舞之娱乐,更是人们精神的动力。
本文试图就广南的铜鼓与舞蹈的文化渊源作浅显的阐述,目的在于研究壮民族族源史、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推动广南的旅游文化繁荣发展、打造句町品牌、加强对外宣传的知名度作积极的努力。
一、 广南铜鼓的传承和现状
铜鼓属青铜器范围,其物质文化基础是青铜器文化。从广南小尖山古墓群出土的大量铜器来看,古代广南铜矿资源比较丰富,早在战国时代,铸铜技术就比较成熟,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古代广南铜鼓文化乃至整个青铜文化的问世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所以广南出土和传承铜鼓较多。《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载:东汉初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其事发生在古句町国广南境内。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广南青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滇东南片所罕见的。到目前为止,在广南境内出土和发现的铜鼓已达37面,从早期万家坝型至晚期麻江型等类型铜鼓,数量多,分布广,时间跨度大,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铜鼓群。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历史文献也多有记载,至今铜鼓仍流传在壮、彝民族中。目前已出土和经调查注册登记的37面铜鼓中,早、中、晚期类型皆有。其中万家坝型2面,石寨山型1面,冷水冲型2面,遵义型3面,麻江型29面,除石寨山型阿章“竞渡鼓”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馆1面外,万家坝型沙果Ⅰ、Ⅱ号鼓收藏在广南民族博物馆,遵义型新发寨鼓、麻江型底先鼓各一面收藏在文山州博物馆外,其他30多面仍传承在壮、彝民族民间中。沙果I、Ⅱ号鼓、阿章鼓和者克鼓为出土鼓,其余为传世鼓。沙果I、Ⅱ号鼓分别于1985年4月、1983年3月在五珠乡沙果壮族村后山南、北坡上发现。经测定,Ⅰ号鼓早于Ⅱ号鼓,均属春秋中期遗物。属广南最古老的铜鼓,可进入世界上最早的18面铜鼓之列。广南石寨山型阿章“竞渡鼓”于1919年在黑支果阿章村发现,该鼓炉铸精工、造型端庄、纹饰华美、文化内涵深邃,是句町铜鼓中铸工和纹饰最为精美的。鼓上既有抽象的点(乳钉)纹、弦纹、锯齿纹、回(云雷)纹、圆涡纹、绳纹、网纹、编织纹等纹样,又有具象的太阳纹、鹭纹、牛纹、羽人纹、武士纹、船纹等纹样,其鼓面、鼓身、鼓足的形制及内容体现了句町人的三元宇宙观念。此观念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水三种物质构成的,最初是一个混沌的球体,后来被创世大神布洛陀分成天、地、水三界,其中天为上界,由神灵居住;地为中界,由人和各种动物居住;水为下界,由水族居住;由于“天之诸神,以日为尊”,所以太阳要铸在鼓面中央;由于鸟能通神,所以鼓面上要有飞鸟,特别是有冠翎的翔鹭。这些文饰不仅反映了句町人的自然崇拜、心理诉求,宗教观念,而且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说,它是句町铜鼓文化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云南铜鼓之冠,(现珍藏在云南省博物馆, 国家一级文物、属镇馆之宝)、历来被研究铜鼓者所重视。广南铜鼓经历了初盛、鼎盛、衰落、再盛的发展过程。初盛当在沙果鼓时期,尽管制作粗糙,但表现了广南民族的文化观念。随后出现的黑支果石寨山型“阿章鼓”制作精巧,纹饰丰富,与沙果鼓相比,显然出现了一个跳跃式的发展,这是广南将铜鼓视为“重器”的观念导源。随后的冷水冲型鼓是铜鼓中的第三代,广南现存2面。此二鼓制作粗略,纹饰单一,与同期铜鼓相比,判若异型。广南铜鼓初显衰落,到遵义型鼓时才有所改观。遵义型鼓广南现存3面,其工艺较精致,纹饰较繁褥。在广南的出现和产生麻江型鼓群,制作精美,体积比前类型鼓都小,纹饰各异,多姿多彩,除在其他地区铜鼓中经常出现外,还出现许多特殊的纹饰,就像金秋里的晴云晚霞,绚丽多姿。广南铜鼓文化在我国铜鼓林中是一个独特的“部落族群”,以浓烈的地方性、民族性,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鼓文化。
二、 广南铜鼓舞文化溯源
铜鼓最早用作炊具,古代南方民族亦做为礼器,是权力的象征。其声洪远,故又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铜鼓被视为吉祥之物,平时妥善保存,遇隆重节日或婚丧礼仪才击鼓而舞。据《唐书•南蛮列传》载:“击铜鼓,吹木角,歌舞为乐。”明代《蜀中风俗记》载:“马湖之夷,岁暮百十为群,击铜鼓歌舞,饮酒穹昼夜以为乐。”“婚姻以牛、酒为聘……会聚击铜鼓,吹角。”“丧葬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
广南铜鼓舞是古代壮、彝民族融合的文化产物。民间口传古时候壮族(濮侬支系)开发磨道(广南)地区,对彝族推行“同化”策略,致使两族文化相互渗透,铜鼓舞便在这一地区的两个民族中流传。约在春秋时期,在以广南县为中心的滇、桂、黔三省(区)边缘交界地带活跃着一支句町部族,濮僚(今壮族先民,《华阳国志》既称濮又称僚)群体(属西瓯骆越(越、濮、僚同源)的一支。讫今,在句町濮人生活的范围内已发掘了不少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几何印(片)鱼网坠等文物,与江南、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越文化关系密切。
青铜时代,句町濮人制造使用、敬畏、崇拜铜鼓。罗香林《古代百越文化考》说:“古代越族文化之最令人注意者,为铜鼓之制作与使用。而越族制作铜鼓,又以骆越为最盛,故又称骆铜鼓。”“古代越人铸造铜鼓之用意,……大要皆谓其为首领所拥以示其有号召群众之方,并与为赛会娱神驱疾逐鬼祈福之用者。”
宋代以后,西南诸民族因生活贫困,缺医少药,在染疾患病之时,即“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病不知医,尚跳鬼,数人为群,击鼓鸣征,跳舞呼号”(《黎歧纪闻》、《宋史•蛮夷列传》)。
明清之际,《广南府志•古迹》专门记有铜鼓资料:“花土僚……自正月至二月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
乾隆年间,广南举人陈龙章的《铜鼓》诗:“咚咚铜鼓响曾修,祭赛六郎信有求(壮族以祭六郎为名,实为祭侬智高),夜静人家声寂寂,恐惊车马待神游。”
道光年间,两位广南知府董国华、李熙龄分别有《铜鼓铭并序》、《铜鼓遗珍》文、诗赞颂当地壮族珍视铜鼓的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中,成为群众自娱性的舞蹈。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舞在广南县境内主要分布情况是:壮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者兔乡、底圩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那洒镇的部分村寨;彝族铜鼓舞流传于八宝镇、黑支果乡、杨柳井乡的部份村寨。
广南铜鼓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舞蹈风采独特,本民族热爱,为各民族所喜闻乐见,且在省州县都有一定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其代表者兔乡铜鼓及铜鼓舞已经引起省有关专家重视。1988年中国第三届昆明艺术节,广南壮族铜鼓舞在开幕式巡演中登台亮相一鸣惊人。之后者兔乡应调组织铜鼓舞到文山演出数次。2002壮族三月花街节,云南民族村特邀那洒贵马铜鼓舞赴昆明演出。2004年4月20日昆明国际旅游节广南分会场暨云南壮族三月花街节在莲城举行,贵马铜鼓舞应邀参加演出,受到省内外来宾赞扬。2005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直接到那洒镇贵马村拍摄壮族戴氏铜鼓收藏启用(祭鼓)的全过程,在央视4套播出。
但由于现代科技及多种文化的传播、渗透,新时代的村民受外来文化影响,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甚至怀有一定程度的鄙视心理,其次,外出打工人数与年继增,导致习舞者日趋锐减,各村寨的能舞者多为一些年龄较大的老者,铜鼓舞这一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将面临失传。广南是铜鼓舞之乡,广南铜鼓舞始于原始的自然崇拜,是壮、彝等民族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是可以向上苍传递人们意愿的神器;壮族则认为铜鼓专为村寨降妖驱邪。敲响铜鼓、跳起铜鼓舞,一切都会随人的愿望而实现。之所以到如今铜鼓舞犹在壮、彝族村寨代代流传着。,随着一年一度的广南壮族三月花街节的成功举办,积淀厚重、神秘独特的广南铜鼓舞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熟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弘扬铜鼓舞文化,作为广南文化产业特色县建设将产生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广南铜鼓舞的文化内涵
广南铜鼓不仅仅是文物、只作摆设的陈列品,而是真正活着的乐器、凭两人或一人就可以奏出特殊的音乐旋律,是音乐的活化石。铜鼓舞是铜鼓存在的价值体现。铜鼓和铜鼓舞包含了原始简朴的天文历法、生产技能、生活方式。舞蹈提示人类要遵循四时节令规律,勤恳劳作、珍爱生命。古老的铜鼓舞尤其是彝族铜鼓舞动作古朴优雅。表现的内容展现了整个民族的历史生活画面,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广南壮族、彝族铜鼓舞内容丰富、风格独特。通过简单的动作队形(圆圈)展示壮族稻耕文化的场景、再现彝族古老的生活面。以不同风格的舞蹈特征,极其到位地体现了两民族的民族特性,对进一步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铜鼓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
1、舞蹈表演形式古朴自然
铜鼓舞以铜鼓作伴奏乐器而得名。壮语称“拢尼、拢尼冬、拢咛咚、拢英法”等,“拢”是舞、耍、跳之意,“拢咛咚”即跳铜鼓舞。
铜鼓舞属全民性的典型的圆圈群体舞蹈。人数不限,舞者围成圆圈,铜鼓置于舞场中心,众人围鼓列为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舞蹈,一般(人最少)围成两层(2环)男在里层、女在外围,人多时围至9层(圈)。中年妇女在最外层,小孩在最里层。有时男女同一内容的舞蹈语汇有差异。每舞完一组动作以集体喊声结束或交换动作。舞者一般男女各半,男士舞服腰间还配有银饰辅排和绣工精美的条状飘带。
铜鼓舞动作简单、整齐、节奏感极强。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交叉、甩手、抬手;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
壮族铜鼓的伴奏(铜鼓的敲击)形式大同小异,多为两人配合奏一鼓,双鼓者(有配对鼓的村)公母同时演奏。奏法为:将铜鼓横悬离地面(高低自定)一人左手持竹条(有的用金竹根长约30-40厘米)敲击鼓腰,右手持藤制(用大血藤长8-10厘米,于腰部穿一孔、斗上一小藤条作柄)鼓槌敲击鼓面中心部位,右手敲一槌、左手击一下或两下。一人双手持革桶,击鼓者每敲鼓面一槌后持革桶者(于后半拍)将革桶迅速推向鼓腔后向外拉出。如此来回推拉,一分一合,用革桶的惯性撞击铜鼓的声波,产生动听的嬗音的效果。这种声音是在任何一种音乐形式中都找不到的。铜鼓乐的组合(编制)根据条件来定,最少二人(单鼓二人配合演奏)多则七、八人,即公鼓母鼓四人,大宽边锣一人,铓锣一人,牛角号一人,牛皮鼓一人。此类编制唯有那洒贵马铜鼓舞伴奏乐队达到,但该队未发现击鼓腰的演奏方法。
木媄铜鼓舞节奏平稳,伴奏(打击乐)流畅、舞蹈动作(套路)以基本动作步伐为基础,变换内容靠双手摹拟进行变化,即“共用步伐变换手形”。表演中加“三孔巴乌”伴奏。
里洒铜鼓舞伴奏(乐)激烈但动作缓慢,步伐移动较小,基本步伐为每向前迈一步双腿曲伸两次、双手根据表现的内容进行变化。
瓦标(类型)铜鼓舞伴奏多变而丰富、乐句较长、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而复杂。每做一个动作从踝、膝、腰、胯、肩、臂、肘等关节都要扭曲摆动。双腿带弹性的曲伸,双手上上下划。身、手、腿呈弧型运动。动作线条圆而柔,富于弹性。
整个铜鼓舞表演看似人们的即兴表演随意很强却极富规律性,包涵了很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风民俗。围圈起舞,表现了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人们庆祝胜利、欢庆成功的喜悦之情,男在里层、女在外围体现了以男性为主,为中心。以集体的自然喊声作为舞蹈节奏的交换,舞蹈的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一招一式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常用动作,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稻作文化和生活场面,每个动作都自然清新,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再现了壮、彝民族生产生活劳动习惯和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的心愿。简单整齐而统一的动作极富节奏感,给人以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古朴之风,公母鼓伴奏体现了阴阳和谐,用相互鼓声融汇而成的浑厚协和音伴奏是每一种乐器都无法比拟的。无惯乎广南铜鼓舞被世人惊叹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生态舞蹈。
2、铜鼓舞表演的自然崇拜。
铜鼓,在壮族人民心目中被尊为神圣之物,是祭器,是神器,是万能的法器宝物。有了铜鼓可向天祈求风调雨顺,可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村寨平安;可以驱鬼压邪,降妖除魔。凡有铜鼓和过去曾使用过铜鼓的村寨谈起铜鼓都觉得非常神奇。因而到处流传“铜鼓会飞”,“铜鼓镇妖蘖”,“铜鼓深入龙潭妖穴斗恶魔”等传说故事。凡有铜鼓和跳铜鼓舞的村对铜鼓都十分敬重,每岁大年三十午夜开始“请鼓”,其方式各有不同,大多离不开以酒敬鼓后取之敲击,由长者领舞,众人于后随舞,舞前全族(传铜鼓之家族)同聚一堂共餐,壮族对铜鼓之崇拜已经到了“先祭铜鼓,再祭祖”的程度。
彝族也是较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且视铜鼓为珍宝,重铜鼓于生命,似乎把整个民族的命运都寄托在铜鼓之上。
彝族(里洒的孟支系)观念认为凶猛的野兽就是魔鬼。听见狼叫也说是“鬼叫”。因而躯赶野兽也叫“撵鬼”。由此看来里洒彝族铜鼓舞最初产生于驱赶野兽,演变为驱鬼除妖的祭祀性舞蹈,里洒村彝族铜鼓舞的来历说:古时候(我们)彝族寨子里恶魔作崇,瘟疫肆虐,人畜不得安宁,村民苦不堪言。受神仙的指点,阿(ě)畏阿迷兄妹俩(不是同父母的兄妹)就到很远的地方造来铜鼓,鼓有两个。公的是哥哥、母的是妹妹。敲公鼓、恶鬼(驱)跑了,敲母鼓瘟疫停止了,人们跳起了铜鼓舞,村寨从此平安了。铜鼓由此世代相传,已不知有多少代,后来发展为表现彝族原始生产生活的舞蹈。从现在里洒铜鼓舞的基本动律上看还有相似的“扬(举)手投石”的动作。“嘿嘿嘿嘿……”的喊叫声加强了“驱赶”的表现力。
八宝瓦标村彝族铜鼓舞无疑源于原始的生产生活。而祭祀的主题和舞蹈的起源解释却另有更深刻的寓意:从前,白天九天九夜不黑,黑夜九天九夜不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在此之际,大家敲响铜鼓,对着天空又喊又跳,乞求上苍改换天日。果然,老天顺民心,从心意,赶走了8个太阳和八个月亮,剩下的月亮为妹妹,太阳为哥哥(有的传说与此相反),兄妹轮流当值,照管人间,规定一个月30天,一年12个月。铜鼓舞由此兴起。现在,人们围铜鼓而舞,其意就是围绕太阳和月亮而转,铜鼓分公母,公的是太阳,母的是月亮,舞1圈(围圆圈沿逆时针方向舞蹈行进)代表1个月的30天;舞12调代表一年的12个月。以前的铜鼓舞是综合性的民间传统艺术,有说(祭祀咒语)、有唱(十二月叙事古歌)、有舞,后来古歌部分失传,
瓦标艺人对瓦标铜鼓舞的诠释:铜鼓舞十二调、顶(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一调跳(沿逆时针方向舞)一圈,算(代表)一个月的三十天。由此可见瓦标铜鼓舞与岁时历法有密切的关系。
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铜鼓的祭祀性功能逐渐演变为娱乐性功能。
由此可见,广南铜鼓舞其实是始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是可以向上苍传递人们的意愿神器;壮族则认为铜鼓专为村寨降妖驱邪。敲响铜鼓、跳起铜鼓舞,一切都会随人的愿望而实现。壮族人民在传说中认为铜鼓是他们开天辟地的创始人布洛陀用来震妖降魔的,而彝族的传说则认为铜鼓在人类面临灭绝时于汪洋大海中救出了彝家兄妹,使民族得以繁衍。可见铜鼓在他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铜鼓舞文化其实是壮、彝民族宇宙观的一种异化,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起源于原始崇拜,它是壮、彝民族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沿用下来,它本身具备了神秘的民族宗教成份,导源于这种观念,铜鼓便成了壮、彝民族民间的神物,上可通天,下能及水,并认为可呼风唤雨,驱邪纳福之物,因而千百年来对铜鼓敬而有加,铜鼓成为他们最珍爱的乐器。之所以到如今铜鼓舞犹在壮、彝族村寨代代流传着。
3、铜鼓舞是现实生产生活的反映
壮、彝族铜鼓舞源于原始的生产生活,铜鼓舞反映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
因民族与地域的差异,广南铜鼓舞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差别。
壮族多居水头,舞蹈表现的多属稻田文化,壮族铜鼓舞表现生产的有:撒秧、拨秧、栽秧,表现手工艺术的有:纺纱、浣纱、织布等;所表现的内容皆与水有关,另外,壮家的热情好客在铜鼓舞中就有生动的反映,如:迎客、敬酒等。舞蹈内容。广南那洒镇马贵村壮族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
彝族多住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舞蹈内容多为原始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古朴的生活内容,舞蹈动作多属山地劳作型,,如:撒荞、扳包谷等。也有相当部分原始古朴的动作,如:烤火、打火镰、撕肉吃等;如里洒铜鼓舞打火镰(击燧石取火)烤火、走路、撒荞种、撒肉吃等。瓦标铜鼓舞较复杂,有纺沙、作揖、请客(迎宾)等动作。木媄村的自然条件较好,其铜鼓舞中有了薅秧的动作。黑支果新发寨、木浪村的铜鼓舞除有上述内容外,还有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内容、但已少有人会跳。是一种较少见的打击乐演奏形式。
一般铜鼓舞按一年四季当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用动作形象表现出来、,共十二套动作。如八宝瓦标铜鼓舞主要内容有12套,民间称12调,加开头(序)和结尾共14个(套)动作。开头的序相当于基本动作和步伐。第一调(正月)为开山,即开荒;第二调(二月)挖地;第三撒种等。主要按岁时节令表现一年四季的生产过程,反映了彝族早期刀耕火种、狩猎采集(野食)的原始生产方式。
正月(动作一)“当叩”(壮语)“当”意为“站、立”,“叩”指“腿”或“膝”,舞蹈含意为“起步”(开始跳舞)。
二月:“摆吧颂并”,“摆”意为“甩”,“吧”指刀,“颂并”指两边(左右),意译为两面甩刀。舞之含意为古人左右用刀开路、开荒、狩猎和争战。
三月:“劳洛扫靠吩”意为开路撒谷种。
四月:“落咱旦那”意为拔秧栽插。
五月:“带那”即薅秧。
六月:“单派窜派”即栽薅棉。
七月:“金吉”即过七月节(七月半中元节)。
八月:“丢诺嘎咱探靠吗热”意为挑稻谷回家,又简言“翻叩”即打谷。
九月:“收派旦胖”意即收棉花织布。
十月:“收靠吗热荷娄艾”意为收粮进家酿米酒。
冬月:“摆庄拜酒”意为设晏敬酒或摆桌子谢酒。
腊月:“揭海散瑟荷金”意为刷鞋、洗衣过年。(10)
另外还有一些附加动作。如腊月还有脱棉(籽)纺纱、织布等。
各地各村寨铜鼓舞有一定的差异。
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上广南的铜鼓舞起源于壮、彝族原始的生产生活。铸造铜鼓、使用铜鼓的过程正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壮、彝铜鼓舞文化正是民族生活习俗的命运再现,通过铜鼓舞展示了广南铜鼓与生活、战争、祭祀、庆典等有形活动的承传关系。整个铜鼓舞反映了一种稻作文化,农耕文化,一招一式都是从生产劳动中演变而来。承载着对人们对幸福和美好愿望的满足。铜鼓的意象又被广南艺人还原到实际生活的歌舞场上,老的一辈总是唱起歌、跳起舞再加补充解释向下一代传授生产技能,天文历法、四时节令和道德规范。人们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来维系一个民族自身特征的延续。
4、铜鼓舞是民族的灵魂和动力。
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在广南壮、彝土著民族中铜鼓已经成为神乎其神、能呼风唤雨、消灾祈福的宝物。壮族认为铜鼓是有灵有魂的“守护神”,所以时至今日,对铜鼓仍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崇拜,跳铜鼓舞自然是广南壮、彝民族文化习俗中由来已久的拿手好戏。人们唱亦铜鼓、跳亦铜鼓、祭亦铜鼓,古老的铜鼓文化深深贯注在民族的血脉里。铜鼓作为战器,作为乐器,作为珍宝、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以往广南大多数壮族村寨都有铜鼓,都跳铜鼓舞、特别在节庆和重大事项上。大年除夕午夜与新春初一凌晨之交取“头水”洗铜鼓,开启铜鼓,击铜鼓、跳铜鼓舞。铜鼓舞表演场所根据活动的主题选择多在村中祭祀场所跳,一般节庆在街道或广场,其它(如婚育丧葬等)在户内客厅或庭院开展。
铜鼓作为人们举行庄重典雅的民俗活动的乐器,在节日、婚礼、生育、建房、乔迁、丧葬等都要举行隆重的“跳铜鼓”、“祭铜鼓”活动。从前只允许男子参加,现在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壮族同胞认为铜鼓有灵性,会自动飞出与骚扰人类的海龙王决斗,为民除害,铜鼓被敬奉为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守护神”。
凡重大节庆击鼓而舞。广南壮族重大节庆“三月三花街节”和“六月六”小年节纪念侬智高都要敲响铜鼓跳舞。最普遍的是春节大年初一到十五有铜鼓的村寨日夜歌舞狂欢,无铜鼓之寨以牛皮鼓代替。春节、壮族三月花街节期间,凡有铜鼓的的村子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鼓活动后,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到老人厅畔栽桩支架,用红布系吊着鼓,排成“长龙”击鼓而舞,把酒倒入鼓腹中,让村民们都来饮用“鼓酒”,以之避邪。壮族人民每到收获季节就要敲响铜鼓跳舞欢庆丰收。
婚娶喜事必击鼓而舞者。者太乡米洛、珠琳弄江、者兔克业等村壮族每逢娶亲嫁女、生儿育女,必先携一份酒肉到藏鼓者家中祭鼓,击铜鼓跳舞庆贺。村民们边鼓边舞,与远方的客人对唱酒歌,深夜不散;以此祝贺新婚夫妇喜结良,白头偕老,孩子健康成长;
喜迁新居要击鼓而舞,能驱降福;丧葬时击鼓而舞,为把死者的灵魂引入仙界;灾害来临时要击鼓求助,镇洪降雨。紧急传讯使用铜鼓。贵马、里玉等村若遇到突发事件,如火灾、盗窃抢劫、械斗等紧急情况时敲击铜鼓以召集村民。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鼓点节奏,人们可根据鼓声行动。这无疑是古代战争军事信号的沿袭。
铜鼓在广南壮、彝民族中作为重器出现,是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功能。因而自觉不自觉地调整着部族成员的地位和关系,取得维护宗法,约束社会成员,强化民族社会秩序并使部族成员之间感情趋向协调统一,增加宗族成员之间的自我认同感和凝聚力等,这一文化功能是广南铜鼓舞文化一直在本民族中得以沿袭至今的主要因素之一。
娱乐功能(包括娱人、娱神)也是铜鼓舞文化传承不绝的因素。在报丧和祈雨等宗教仪式上,人们一直认为铜鼓具有“神通”功能,当然,这种神性功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已渐渐退化。而娱人功能与娱神功能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并且在越来越突出地转化为最直接、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健康有益的),人们凡重大活动、节庆和婚丧嫁娶敲响铜鼓跳铜鼓舞是为了寻求吉利,降妖避邪,起到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撑的作用,认为只要敲响铜鼓,一切都能顺利实现。难能可贵的是铜鼓物化的美德和精神凭添了民族奋争的志气。人们在以鼓为中心的娱乐活动中,通过对歌、跳舞、择偶,加强感情联结,显示出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这也是铜鼓文化承传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不可忽视的铜鼓舞的实用性社会文化功能。
四、广南铜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广南壮、彝铜鼓舞原始古朴,舞蹈语汇丰富,舞蹈动律独特,简单的动作包括无穷的变化,以夸张与写实的手法表达内容。铜鼓的收藏与取用严肃郑重,舞蹈情绪热情奔放。舞蹈寓意深刻,包含岁时历法,四时节令,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朴实知识,具有民族民俗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铜鼓和铜鼓舞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发展,铜鼓上积淀着古代农耕民族的文化创造,也可以探寻在今日民间舞蹈中的遗存。依托古老神秘的铜鼓舞文化,广南县在壮乡礼乐中成功创造了世界独创的定音铜鼓乐。为依托广南古老而文明的铜鼓文化韵味和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培育民族艺术精品,大力打造文化旅游经济,加快广南省级“文化产业特色县”建设步伐,广南县大胆创新,经与苏州华声乐器厂精诚合作研制,成功铸造了按12平均律打造的以广南出土的古竞渡鼓为母本的18面低声部定音铜鼓,其音调准确,具有低者饱满、浑厚,中音圆润、充实等特点,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可演奏各类时尚乐曲和古老曲子,极具创意。《广南府志》中记载的“击时以绳耳悬之,一人执槌力击,一人以木桶合之”的原始演奏场面得以真实再现。自2006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广南分会场暨广南壮族花街节”期间,演奏《东方红》、《小河淌水》首次登场后,深受广大学者和游客嘉宾的喜爱青睐,堪称“中国首屈一指、世界独创”的文艺奇葩!广南型定音铜鼓的研制成功,在中国乃至世界乐器制造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填补了中国民族声乐乐器缺乏低声音乐器的又一空白,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
壮族、彝族铜鼓舞活动示范点是文山州开展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主阵地,是项目实施和发展的支撑点。其中壮族活动示范点两个: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者兔乡里玉村;彝族活动示范点两个:广南县八宝镇里洒村、麻栗坡县董干乡新寨、城寨村(后两村为一点)。其魅力所在,引来各界专家学者、游客嘉宾如寻幽探迷般采风调研,观者如潮。总之,透过铜鼓及其舞蹈的表现和传承去看其内涵,不得不令人惊叹。一种以人群形体、形动作维系“存活”的铜鼓文化竟然包含原始宗教、生产劳作、技能传授、岁时历法以及社会生产发展历程等内容。这是生命的铜鼓,是民族的灵魂,真是各乡各俗,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值得人们研究、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