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千年铜鼓之谜
铜鼓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负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命。
世界铜鼓起源地之一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出土和发现的138面铜鼓,以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全,为世界铜鼓地区所罕见,引起世界铜鼓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得到认可,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一面面原始古拙、浑圆锃亮、铸工精良、布局对称、花纹精美的铜鼓,无声地见证和折射出20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图景和文山古代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化
中国鼓的种类很多,有历史悠久、悠远深厚的木鼓、石鼓、蛇皮鼓、鳄鱼皮鼓、牛皮鼓等,其中铜鼓是囊为古老、神秘的一种。100多年来,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持久的兴趣。
铜鼓属青铜器范畴,博大精深,其物质文化基础是古代青铜文化,有人称为“国之重器”,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地区一种十分特殊的民族历史文物。铜鼓融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集冶金、铸造、美术、音乐、舞蹈为一体,形成了别具魅力的铜鼓文化,是中国西南和东南亚许多民族历史文化的典型体现,是科技和智慧的高度结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南东南部,被誉为“铜鼓之乡”。早在旧石器时代,距今2万多年前的古人类“西畴人”,即在这片热土七生息繁衍,开创了文山的早期历史;进人公元前卜〗世纪出现青铜时代,地处世界铜鼓文化中心的文山,铜鼓呈现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出现了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如今,这里出土和发现的138面铜鼓,以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全,为世界铜鼓地区所罕见,引起世界铜鼓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认可,被称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令人震撼的铜鼓
去年8月,文山召开文山铜鼓暨民族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意大利、英国、韩国、日本、泰国、越南7国和我国北京、广东、广西、贵州、台湾及我省等10多个省市的海内外专家70多人赴会。这些专门研究世界铜鼓文化的一流专家,第一次走进文山、见到如此众多的铜鼓时,惊叹不已,用“不得了”、“惊讶”和“震撼”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面面原始古拙、浑圆锃亮、铸工精良、布局对称、花纹精美的铜鼓,无声地见证着文山悠久灿烂、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折射出20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图景和文山古代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化。
东盟10国有8个国家有铜鼓。中国是世界上铜鼓最丰富的国家,铜鼓拥有数量居世界之最。中国铜鼓历安源远流长,自《后汉书》历代正史、野史均有关f铜鼓的记载,南方各省明清以来编修的地方志书、省、州县志也有大量记载。中国铜鼓研究会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大中城市普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收藏于国家各级文物博物馆、研究机关等机构的铜鼓有1200多面,广西有600多面,云南有200面左右。而流传于民间、还在使用的至少有2000多面。云南中部偏西一带是万家坝型铜鼓分布的密集区,楚雄是最为集中的地区。而在文山州1,3万平方米的地方,就有138面,尤其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铜鼓之一——春秋时期6面铜鼓,反映了青铜时代文山地区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和卓杰的铜鼓文化艺术。学术界普遍认为云南只有6种类型的铜鼓,而文山州却拥有万家坝型、石寨山型、麻江型、北流型等全国界定的8大类型;云南迄今发现的最大铜鼓,即1949年在文山发现的一面鼓面直径68.5厘米的广南鼓,现存干云南省博物馆,系该馆最为精美的一面铜鼓,堪称镇馆之宝;铜鼓在20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已在众多民族和广大地区消亡,这里至今还有壮族、彝族等民族使用、传承,被学术界认为是铜鼓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在古代,铜鼓是祖先的化身,铜鼓通炅,天人合一,是人与神之1司的信使,是古代先民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是当地先民顶礼膜拜的神器,是一部多民族的文化典籍和无字的百科全书,不仅记载着先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叙述着先人的爱恨情感,成为凝聚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神圣的精神寄托。
铜鼓源头在哪里
文山古代铜鼓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铜鼓专家的目光,成为国际铜鼓界探讨研究的热点和亮点。
铜鼓文化如今巳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课题,铜鼓的起源、分布、族属和功用,是世界铜鼓专家研究的一个古老而陌生的国际性课题。从德国学者迈尔和夫瓦1897年发表的◇东南亚的铜鼓》一书算起,铜鼓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铜鼓起源于哪个国家、什么地区,国际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由于材料有限、文献不足,加之多数学者没有亲历出土铜鼓的国家和地区实地考察,所以研究结论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
上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注意收集、整理和研究铜鼓。上世纪80J年代,我国铜鼓研究水平产生了一个大的飞跃,达到铜鼓研究的世界水平。由于铜鼓集中出土于西南,为铜鼓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铜鼓研究发展很快。1980年,专家亦广西召开第一次铜鼓研究会,并成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1988年,第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西南铜鼓走向世界铜鼓研究界。尤其近几年来,世界铜鼓研究中心逐渐东移,中国成为世界铜鼓研究的中心,其次是越南,再次为日本。
万家坝型铜鼓是铜鼓中最原始的类型,日本一些学者又称这种铜鼓为“黑格尔1式铜鼓”。它涉及的铜鼓起源地、源于何时备受世界学术界关注,是众多学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各种角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中国云南,随着上世纪70年代楚雄万家坝墓地发掘的5面早期铜鼓以及云南西部一些战国时期铜鼓的发现,突破了黑格尔的4分法,确立了万家坝型铜鼓在铜鼓发展中的起始地位,并明确了云南是铜鼓的起源地之一。我省铜鼓研究专家李昆声教授认为,最早制造和使用铜鼓的地区是我国云南的滇中一滇池地区。通过对万家坝型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分析,得出了云南早期铜鼓的矿料几乎都来源于滇西至滇中的滇池一带的结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肯定了铜鼓发源地在滇西至滇中一带。他认为铜鼓在这里产生后,很快就往东、北、南3个方向传播。最古老的万家坝型铜鼓往东传播到晋宁、江川、呈贡等地,更远的地方传播到云南广南、广西、越南……
关于铜鼓起源地,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长蒋廷瑜认为:一是以云南滇池为中心的云贵地区,二是越南北部地区,三是两广地区。文山正处于这3大块地区的中心地带、交汇的枢纽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使文山的铜鼓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性:不但有很多古老的铜鼓,也有现实的铜鼓;从原始的万家坝型,到发展成熟的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等都有,从古至今延续不断,是铜鼓文化发展史的缩影。专家认为,公元前5世纪,滇池地区的铜鼓往南和东南方向传到云南文山,在这里发展、壮大,成为随之继起的又一铸造、使用铜鼓的主要地区,专家还从文山铜鼓上找到了万家坝型铜鼓的DNA铅同位素和遗传花纹双重证据。同时,这里又是中转站,向东传到广西西林、田东和贵县,向南从文山县、麻栗坡县进入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现在全世界已知有万家坝铜鼓40面,而文山就有6面,尤其是这里还有不少民族在民间传承使用铜鼓,使之成为研究的“活化石”,而受到世界铜鼓界的广泛关注。经过长期分析研究,许多专家认为文山是世界铜鼓的重要地区,是世界铜鼓的起源地之一。
文山铜鼓的历史之谜
随着历史的推移、变迁,铜鼓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已在众多民族和广大地区相继消亡,而文山现代民族至今还有传承使用铜鼓的习俗,每当重大节庆和婚丧嫁娶等活动,都要举行祭鼓、跳铜鼓舞、唱铜鼓歌活动。壮族的打鼓过年、三月三节,彝族的跳宫节、荞菜节仍保留着古朴、神圣的铜鼓遗风,充满着人们对铜鼓的崇敬和膜拜。这为研究铜鼓历史,探讨文山历史变迁、当地民族的形成、演变、迁徙和历史、民族文化,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专家认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也就是在文山流行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时,苟町壁龛攴川铜鼓的;茧人。公元前7世珀,存在的句町国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著名的少数民族王国,句町族属濮人,与滇一样同属古代百濮群中的一支,主要生活在现在的文山一带。濮人在商周时代就同中央王朝发生联系,到了西汉形成句町国,并开始设县。句町国在汉代是最为强盛时期,与滇、夜郎、叶榆齐名,成为经济发达、拥有“率其君长人民”的强大武装力量的奴隶制国家。据史书记载,濮原在“江汉之南”,楚国逐渐占领濮人活动的大片土地之后,迫使濮人向西南迁移,以至分布于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句町国的活动范围,大致相当干今的云南1~一南、富宁、文山,广西西宁、隆林、百色等县、市,北到罗平、兴义一带,西至弥勒和昆明附近,南至河口。句町国从春秋战国起,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直到东晋,在历史上存在了长达400多年。
铜鼓在这一时期问世,与中原青铜器一脉相承,但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使之形成了不同干青铜器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至汊代、流传干云南东部地区和广西西部等地区的铜鼓,专家称为句町铜鼓。以广南鼓、开化鼓和西林鼓为代表的句町铜鼓,铸造精良、花纹清晰、布局严谨,是铜鼓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文山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和石寨山型铜鼓,电属句町铜鼓。这里发现的万家坝型铜鼓,鼓面很小,形态原始,花纹简单古朴,有一。种稚拙味,给人以稳重感;石寨山型铜鼓鼓面宽大,造型雄伟,胸部突出,足部纹饰丰富华丽,布局对称。在使用铜鼓的各少数民族中,对铜鼓的喜爱近于宗教崇拜,人们在使用铜鼓的源远流长的过程中,反映着先民对天地万物的宇宙观,铜鼓既是利器,又是乐器,还是法器。古代战争用铜鼓宣战、助战、祭祀、节日、节庆、婚丧、开春播种时都要敲响铜鼓。
铜鼓在20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精湛的铜鼓工艺也令人遗憾地失传了,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铸造铜鼓的?至今仍是一个专家探寻的千古之谜。北京科技大学为此对古代铜鼓使用的原料和铸造工艺进行分析研究,曾试制出了两面铜鼓,可是达不到古代铜鼓的艺术效果。当地群众试用后,认为古代铜鼓声音清越、洪亮,富有神韵,而新制铜鼓“没有古代铜鼓响,音匕不脆”,弃之不用。越南也用土法制造铜鼓,可惜至今还没有制造出达到古代水平的铜鼓。
虽然上世纪70年代在北流曾发掘出土了铸造铜鼓的铜锭,但包括文山在内的铜鼓地区一直没有发现铸造铜鼓的场所和所需的器物,如用泥做的内范和外范,也即铜鼓的模,~电没发现铸造铜鼓时用于粘合作用的米饭,以及制造铜鼓所需的模具碎片、烧制铜鼓使用的炭屑。文山出土的铜鼓均埋在土中,而不是像其他地区的铜鼓从墓葬之中出土。当时,铸造铜鼓是否有场地,工匠是以师带徒,还是以货郎担形式铸造铜鼓,矿料又是从何处采来的……一系列问题,还是有待干专家进一步研究破解的难题。
铜鼓文化的巨大潜力
专家认为,文山在保护铜鼓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文山“活着的铜鼓文化”和民族服饰、用具、生活习俗,是世界上少有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开发价值。文山铜鼓文化是文山、云南的,也是世界的。然而,铜鼓现在面临着消失、折损1◇题,如何传承古老而神秘的铜鼓,成了一个世界铜鼓界研究的课题,引起专家极大的忧虑,专家呼吁:要像保护生灵一样保护铜鼓这一精神之地。
专家认为,具有巨大资源优势和潜在价值的文山铜鼓文化,把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地联在一起,是文山的优势文化品牌、一张名片,抓住这一历史文化根脉,以铜鼓文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弘扬,杷铜鼓文化引进文化产业,按产业化运作,一定能形成一个与文山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亮点,提升文山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山民族大州、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并能以东南亚为通道和平台,逐渐走向广阔的世界。专家们相信,随着文山铜鼓文化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深入开展,文山铜鼓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走向更力a广阔的世界,让古老的铜鼓在世界敲响,发出振聋发聩、美妙迷人的雄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