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 ||
“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 | ||
作者:云南网 | 来源:云南网 | |
柯仲平,1902年1月生于云南省广南县。在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他积极投身于五四反帝爱国斗争,并开始创作白话诗;他积极组织同学开展进步文艺活动,很快成为昆明地区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是年12月,柯仲平等10人出席了全国学联第一次代表会。1920年初,柯仲平等21人发起组织了秘密团体“大同社”,这是云南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小组。 1921年冬,柯仲平前往北京,1924年考入国立北平法政大学法律系。在这里,柯仲平结识了郁达夫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先生。他曾向鲁迅“发誓,我一定做一辈子牛,人民大众的牛。” 1926年初,他加入创造社,结识了潘汉年。1928年夏,他以大革命时代为背景,以刚刚发动起来工农武装斗争为线索,创作了长篇诗《风火山》。1929年初,他参加狂飚社的工作。因其曾担任《狂飚运动》诗歌编辑,再加上他诗性豪放、大度,被中国诗坛誉为“狂飚诗人”。1930年3月,柯仲平加入党组织,担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的秘书,兼上海总工会联合会纠察部的秘书;并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报》的记者。他曾三次被敌人抓捕入狱,在狱中,他英勇不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35年,他东渡日本学习。抗战爆发后,他回国到武汉,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1月到延安。在延安,柯仲平与同志们一起研究讨论党的文化方针,联系边区与抗战的实际,开展各项工作。他本人逐渐成长为延安文坛上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积极的活动家。1938年8月,他与诗人田间等共同发起著名的延安街头诗、朗诵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延安地区诗歌民族化、大众化。 1938年7月份,在柯仲平的发起和组织下,成立了边区民众剧团。毛泽东等人都经济上给予支持。民众剧团用陕北群众喜爱的秦腔和抗日战争的丰富题材编排了许多现代剧。民众剧团除在延安演出外,并到乡村巡回演出,到部队演出,到边区各地、到关中、陇东等地演出。民众剧团成立6年,走遍了边区的24个县,行程数万里,观众达200万人次以上,平均每两天演出一场戏,创作新剧目30多种。1943年秋,毛主席邀请柯仲平等人到枣园,高度赞扬民众剧团。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大会召开,民众剧团获得“特等模范”的锦旗。 延安时期,柯仲平在文艺大众化方面所做的理论贡献也是十分突出的。他撰写了《持久战的文艺工作》、《关于诗的朗颂问题》、《生长着的民众剧团》、《谈“中国气派”》、《论中国民歌》、《论文艺上的中国民族形式》、《诗与民谣》、《在写作上帮助工农同志》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艺大众化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精辟的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柯仲平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西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地区文联主席、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10月20日病逝。 |
||
更新时间:2011-03-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