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 ||
文山州近十年文学创作概况 | ||
作者:茂山 阿平 祖云 | 来源:文山州政务网 | |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一片山川秀丽、古老神奇的热土。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汉、壮、苗、彝、瑶、蒙、回、傣、白、布依、仡佬11个民族,几千年来用勤劳和智慧,不但创造了积淀了丰厚的物质文明,更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清代抗法英雄项崇周(苗族)、李应珍(壮族);文学家方友石;湖北靖国联军总司令黎天才(彝族);现代中国新诗民族化、群众化杰出代表、原全国文联副主席柯仲平;著名作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楚图南等,都是这块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土地上哺育出的英杰。在这片热土上、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已成为一面振奋民族精神、走向时代进步的鲜艳彩旗,加之在那场众所周知的战争中诞生的“老山精神”及10年恢复建设中创造的“西畴精神”和追赶小康社会中创造的“文山精神”,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深厚的文化背景与精神养分。文山这块民族文化的“风水宝地”,正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虽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文山封闭时间较长,富资源、穷经济的落后面貌还未根本改变;虽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影视等多媒体的影响,全国文学事业一度左右彷徨,陷入困境,走入低谷,但在这片历史悠久、产生了“老山精神”、“西畴精神”与“文山精神”的热土上,始终有那么一群人,自甘寂寞、淡泊名利,甘做文学麦田的守望者,一次次顶住物欲横流的诱惑,以文学作为生命的支点,以对这片热土的热情与信仰,对人的生命活力与精神力量的张扬之情,植根壮乡苗岭,笔绘文山神采,进行着顽强不懈的文化苦旅。近十年来,有个性、有实力的作家群渐渐浮出,有深度、有魅力的精品佳作不断出现,有效益、有意义的文学活动不断开展,有特色、有品味的刊物品牌正在形成。 一、有个性、有实力的作家群浮出 文学即人学,这人,不仅仅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指对人物形象的挖掘与塑造,而首先应是指文学创作主体——作者。他们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他们的总体素质如何,往往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质量,影响着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与自我修养和文学培训,文山州文学创作队伍逐渐壮大并走向成熟。州作协会员由1993年的80名发展到现今的240多名。加入中国作协云南分会的文山作者由12名增加到35名,加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的有20余名。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梯队合理、结构多样、个性突出、实力雄厚的优势群体正在形成,他们的创作,已从模仿、肤浅,走向创新、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从事文学创作的老一辈作家张鸿鑫、郭明进、俞维祥、高星等依然宝刀未老、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并不断开拓新的体裁,新的风格、新的意境。如张鸿鑫由政治抒情诗向生活散文的转向,风格由激情流畅向平淡醇厚的转化;郭明进由小说向杂文的转向,由长篇向短篇的收缩,风格由辅陈向洗炼的转化;俞维祥众体兼备、理性与抒情并举,高星小说由虚构性向写实性的转向。中青年实力派锋芒正露,个性卓尔、实力雄厚。就小说而言,万国华的“色”系列小说,虽大多取材于边地农村非正常的极左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但并不是简单地从政治上清算左的余流,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揭示普泛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精神,以悲剧思人性,以通俗寓雅意,借历史鉴时代,富深意于传奇。尤其其语言风格,通俗活泼、灵动、生幽,自成一体,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受众性。刘建华、何元超虽然都注重于社会转型时期边地形形色色人物命运与心态的描写,但其角度与风格,却迥然有别。刘建华的小说就像一块“艰涩的口香糖”,形色各异,场景繁多,百味俱生,目之闻之触之,笔下皆成境界,自有余味,总体厚重。何元超则像那条“湍急的河道”,对市场大潮中小人物的命运的关怀,一往情深,行文奇特奔放,淋漓尽致,激情大展,有飘逸豪放之风。其他如廖民子的理性梳理与流畅文笔、陶兴安的雄奇深幽意境,都能自成格调。诗歌中,周祖平大抒情、大写意的雄厚、王建芬的冷形暖情的张力,柏桦的细微显现的神韵,林浪平的摧刚为柔的和谐,侬怀伦的田园牧歌的追求,周家鸿寓深情于忧患的意境,皆熠熠生辉。使文山诗坛星光灿烂,光彩夺目。还有一大批作者,他们在构思作品时,已不满足于一些传统的程序和格局,有了某种程序上的突破;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把眼光透入事物的内核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力图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在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受到启迪,由此去进一步认识人生,把握现实。尽管他们的作品,有的纯朴真挚、细腻缠绵、凝重睿智,有的空灵超然、豁达旷远、机敏洒脱,笔法各异,但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人生、塑造典型、叙述风物、抒发情感。 当然,个别几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文山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区域文化”风格的形成。更何况他们自身都还程度不同地面临着将地域特色从形而下的风情、民俗、色调升华到形而上的精神气质的过程,将面临着地域特色与个性精神、时代精神自然无痕地对接的努力。这每走一步都有可能遇到断裂、陷阱、诱人的误区,如果走得不好,创新就会坠入玩奇弄怪的险境,风情、民俗就会变成一种漂亮的空壳装饰,从而丧失艺术的品位。因此在为他们成功的探索击节叫好的同时,更祝愿他们在未来的创作探索中,循序渐进,择善而行,力戒浮躁。 二、有特色、有品味的刊物品牌正在形成 文学刊物,是联系、培养、造就作家的摇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品位和文化个性的重要窗口,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追求的重要工具。为发展我州文学事业、适应人民群众对文艺的需要,加大"三个文明"建设的力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含笑花》外,各文艺家协会、各县文联,还先后创办了《文山诗词》(州诗词楹联学会)、《盘龙河》(文山县文联)、《畴阳新声》(西畴县文联)、《马关潮》、《逢春》(马关县文联)、《山泉》(砚山县文联)、《广南》(广南县文联)、《富宁报》(富宁县文联)、《今日丘北》.<<普者黑>>(丘北县文联)等报刊。 州文联主要是办好全国公开发行、有国际刊号的《含笑花》。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做到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突出主旋律,又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确非易事。经过多方探索,《含笑花》编辑部最终确定了“立足文山,面向全国”的办刊思路。立足文山,这是刊物的根,也是刊物的特色所在。面向全国,就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根,才能立得住、站得稳;站得高,才不致于坐井观天,成为井底之蛙。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既靠自己的特色面向全国,面向读者,打开市场;又从全国文学刊物、作家的水准、走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参与竞争;面向读者和市场,成为一份既有自身特色,又有艺术水准,能在报刊海洋中立得住的有品牌的文学刊物。根据这一思路,1993年以后,《含笑花》编辑部将杂志套色封面改为彩印封面,在四封设计、装帧及内页版式设计有所改观,还开辟了学生栏目、女作者栏目、少数民族作者栏目,加大了对本土作者的培养力度,力争做到装帧亮丽、格调高雅、内容新颖,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地域性和艺术感染力,这一步,主要是打好立足本土的基础。2002年,从版面设计到内容的编排又不断改进与创新,打破了以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四大版块结构的形式,开辟了“名家写文山”、“作家看世界”、“海外作家看文山”等25个栏目,重在走向全国。这些栏目先后发表了邓友梅、蒋子龙、冯骥才、苏叔阳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和菲律宾、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海外华人作家作品。这些作家的文章,在地州级的文学刊物《含笑花》上发表,提高了《含笑花》的品位,使之面向全国的办刊思想,显得实在而可捉摸;也让本土作家有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和榜样,更让我们看到:《含笑花》不仅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含笑,也在全国文学刊物的花海丛中含笑。此外,《含笑花》还抓住重大节庆和纪念活动举办征文活动和开辟专题栏目,编辑出版了多期文山州庆、国际“三七节”及民族节专号,举办了“含笑花文学奖”征文,“建党80周年”征文,“迎十六大.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文学征文,"岩溶文化"主题征文等征文活动,还积极配合州文联举办了各种笔会。通过举办笔会、研讨会及各种征文活动,既宣传了文山,锻炼了作者,又扩大了文山文艺界人士及广大作者的交流面,越来越多的作者从《含笑花》走向《人民日报》、《诗刊》、《中外文学》、《香港文学》、《中国艺术报》、《散文百家》、《民族文学》、《中华散文》、《小说界》、《散文诗》、《百花园》、《边疆文学》、《滇池》、《文学报》.《云南日报》等省内外报刊。 三、有效益、有意义的文学活动不断开展 文学创作活动,是打开山门,加强和扩大纵向、横向联系的纽带,是推动文学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文山州文联组织了面向全国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活动,拓展了文山州文学作者的视野,扩大了联系,为出作品,出人才做出了努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创作活动: 1、举办文学笔会 四、有深度,有魅力的佳作不断出现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山州文学作者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创作热情,纷纷挥毫抒情,讴歌火热的生活,赞美勤劳善良的人民。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文山州文学界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和活力,有深度、有魅力的佳作不断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共有40多位作者的文学作品获省级以上奖。 此外,周家鸿创作发表在《中华散文》上的散文《丫口》,入选2001年度《中国精短美文一百篇》一书,他创作发表在《边疆文学》的散文诗《五月》,入选2002年度《中国散文诗精选》一书,他创作发表在《芳草》杂志上的散文《闲话村庄》被《读者》选载。周祖平创作发表在《民族文学》上的散文《山的儿女》、发表在《青春诗歌》上的诗歌《亲近南高原》入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丛书散文卷、诗歌卷,《彝族当代文学史》收录了他的创作简历、主要作品及简述评价。柏桦的组诗《杨丽萍舞蹈作品印像》入选香港国际明星出版公司出版的《五十六颗星座》;散文诗《海与我们》入选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诗精选》。季炳成创作发表在《含笑花》上的小小说《事故地段,走好》被《小小说选刊》选载,等等。 从纵向上看,文山州文学事业是发展了、进步了,成绩显著,令人振奋。但是,从横向比较,与其他老大哥地州相比,就相形见绌了。我们的作品距“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品位和效果还相差甚远,我们在发掘、吸收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时,还没有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境界。当然,或许我们搞一辈子文学创作也达不到这种层次、这种境界。但这是我们在艺术上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我们愿为之而拼搏。 【注:本文发布时间是2004年8月】 |
||
更新时间:2010-1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