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 ||
故土恋歌 | ||
——何源梅散文集《山涧月》读后 | ||
作者:周祖平 | 来源:文山州政务网 | |
在有意无意之间,有些人和事会成为一种抹不去的印记。何源梅其人其文即是。 先是在《文山日报》、《含笑花》、《云南日报》等报刊目睹到何源梅其名其文,后来才认识了何源梅其人。之后,我们成了文友。 作为文友,我较之以前更关注何源梅的笔耕情况 .2003年3月, 她从文山县妇联调到文山县文联任文联副主席、《盘龙河》杂志副主编后,更是勤耕不辍,自然收获也颇丰,其芳名及美文频频在各种报刊“亮相”。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她对我说,通过这些年的笔耕,多少留下了些辙痕,她准备回过头去清点一下自己的脚印,把自己的散文作品收集成册出版,给文友们留个念想,让文友们指点指点,使自己的散文创作更上一层楼。我说,好啊,很有必要清点一下你散文创作的足迹了,赶紧动手!于是,过不多久,她把这本散文作品文稿《山涧月》送到了我的案桌。读完这本《山涧月》,一股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之风扑面而来;这本《山涧月》蕴含着何源梅对生她养她的文山这片边陲热土及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深深的敬爱之情;这本《山涧月》,奏响的是一曲深沉的故土恋歌! 《山涧月》里的《小憩在农家》、《花庄南瓜黄》、《到回民家做客》、《洒卡之美》等篇什,作者把目光投向最基层的农村和农民,情倾笔端,热情歌颂他们的生产生活,歌颂劳动致富,用饱蘸激情、质朴动人的语言,描绘出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巨大的变化、喜人的进步,用写实的手法展示了滇南文山“家乡正在挥手告别贫困,以高昂的姿态奔向小康”的农村动人的时代画卷,以及令人神往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是目前文学最需要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咀嚼何源梅这些散文作品,不难看出,她已经有了“三贴近”这根弦,并有了创作行动,初步见了成效,她的这些作品在《文山日报》等报刊一发表,便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获得了赞誉,这是值得可喜可贺的! 而在《天堂温泉》、《山涧》、《哦,那片青香园》、《我是大山的女儿》、《我和小草有个约会》、《白水江漂流》等篇什中,作者则寄情于家乡的秀山柔水,抒发自己挚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挚爱大自然的炽热之情,行游幽静、神秘的山涧之后,作者感叹:“山深沉,水清透;风轻暖,雨滋养;鸟儿飞去又飞回,蝉蝶千年等一回。世上一切万物如果没有了生命力,那一定是离开了森林、离开了土地!”文学创作亦然,若它没有了生命力,那一定是离开了生活、离开了群众、离开了实际。因此,何源梅总是把目光投向文山这片历史悠久、神奇美丽的红土地,总是把根须深深扎进这片肥沃又贫瘠的边陲热土,总是用那深情大笔墨叙写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写作”。 一般来说,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浓厚的抒情味道。文学泰斗巴金说:“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这是一句十分准确、富有概括性的话。可以说,在每一篇散文里,不管作者自己是否出场了,但他(她)总是“无处不在”的。 正因为散文一般都是写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生活作出某种评价或阐述某个深刻的道理。因此,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深刻的感触,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有强烈的感情,才能写出优美的散文来。而散文也只有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具有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力量。对于我来说,《山涧月》里的大多篇章,是让我动容、动情、动心的,或许,这因为我也是个底层人和底层写作者的缘故吧,我喜欢作者那种“我向来听不懂山鹰的语言,父亲告诉我,它在叫你和它一起飞。于是,我模仿山鹰飞翔的模样,在空旷的田野自由地、天真地飞翔”的感觉。因为“我是大山的女儿、山泉滋养我的童年,山花芬芳我的遐想;我是大山的女儿,星辰照亮我的童年,雨露滋润我的憧憬;我是大山的女儿,马背驮过我的童年,山鹰铸造我的性格”,月色朦胧之夜,“连绵起伏的大山,在窥视我是否选择了攀登,选择了坚强! 当然,《山涧月》并非篇篇精美、字字珠玑,有一些篇什在立意、意境营造、质料取舍、遣词造句、文字控制上尚有欠妥之处。我相信,何源梅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是会逐渐克服这些不妥,使自己的散文作品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期待着! 【注:《山涧月》已于2006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
||
更新时间:2010-1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