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 ||
普者黑之夜 | ||
作者:任维东 | 来源:人民日报1997-11-03 | |
或许是因为职业和喜欢摄影的缘故,我踏访过国内不少名山大川,十分迷恋各地的自然风光,总希望能去看一看,拍些照片。早就有摄影发烧友告诉我,云南有个普者黑,那里风光秀丽,值得一去。 从介绍中得知,"普者黑",是彝族话,大意是"鱼虾多的水塘"。它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靠近广西,距越南不远,聚居着彝、苗、汉、壮等多种民族。整个景区约有七十多平方公里,系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着大小山峰数百座,所有这些连同清澈的湖水、散布四周的农田和村寨构成了绚丽多姿的田园画卷。 进入邱北县地界后,前来迎接的文山州旅游局的阎局长,一个来云南支边几十年的热情的"天津卫",再次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绘了普者黑的迷人之处,说普者黑集"湖群、峰群、洞群、瀑群"四位一体,不是桂林胜似桂林。这么多的人都说普者黑好,这反而使我有些怀疑。普者黑真的那么美吗? 当汽车把我们拉进普者黑风景区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第一眼看去,这普者黑与广西的桂林山水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岩溶地貌、馒头似的小山、面积不小的湖水都大致雷同。这就是普者黑?我不免有些失望。 活跃异常的阎局长首先放开喉咙高唱了一首壮族民歌欢迎大家。接着,几位彝族少女与我们共同用火把点燃了篝火。伴着激昂的大三弦,一支由周围村子的彝族男女青年组成的、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的业余文艺演出队便跳起了欢快的彝族舞。场内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乐曲声、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普者黑宁静的夜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三弦舞。它既与大三弦舞一样热情奔放,又诙谐、风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富有个性化色彩。与大三弦的集体舞不同的是,小三弦舞里的舞蹈动作常常以男女二人为单位,其舞蹈动作如"老牛擦背"、"小鸡啄米"、"老鹰展翅"、"苍蝇搓脚",都是来源于农家生活,朴实无华,又颇具情趣,令观者既感到亲切自然,又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正当大家看得入神时,这些彝家青年不容分说把我们拽到了场子中央与他们共舞。一个彝族姑娘边与我对舞,边纠正我的动作。那些在场下看起来简单的舞蹈动作,在我跳来竟是如此地费力,要么出脚的顺序不对,要么没有跟上节拍,不一会儿工夫,就已大汗淋漓。更好笑的是跳"老牛擦背"时,我本该和那小个子彝族姑娘背靠背地摩擦,不料她很调皮,一来就用臀部把我顶了一下,而我慌乱之中误以为要先这样跳,如此这般地也顶了几下,把姑娘顶得直躲,众人见了哈哈大笑,我也很不好意思。 下场后,刚喘了几口气,正看演出的工夫,谁也没料到的事发生了。忽然间,一阵骚动,两眼一黑,我的眼镜被蒙住了,只觉得脸被谁摸了一下,之后就见别人冲着我笑个不停。我掉头一看,原来是这些彝族青年兵分两路,一路在场内跳舞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另一路悄悄绕到背后,把那篝火里的黑炭灰一把一把地抹在客人们的脸上,将大家都弄成了大花脸。 一旁的阎局长一边笑,一边解释说这是彝族传统节日"赶花街"里的习俗,男女青年通过抹脸、抹脖子、抹胸来表达爱慕之情。说罢,他当即吟诵了一首当地的彝族民歌:"花街花开花鲜艳,哥妹如花正少年。今日花街乍相见,魂儿丢落妹跟前。"这一来,大家可高兴了,没抹上的感到后悔,抹了脸的忙着留影作纪念。真让人激动,令人难忘。现在我明白了,普者黑最美、最独特的应该是这里的人---那些世代生活于斯,勤劳、善良而质朴的彝家人。 告别这些可爱的彝族青年后,我们意犹未尽,决定夜游普者黑。此时已是夜里十点多了。月亮还没有露面,天空上只有几颗稀疏的星星。扁舟、疏星、朗月,这在古人的诗篇和画卷中是不可或缺的。如此良辰美景,没有月亮,岂非憾事?县里的同志看出了我的担心,满有把握地告诉我:"放心吧,月亮肯定会出来。" 大家分乘数艘小船,荡舟在黑乎乎的水面上,白日的疲劳与先头跳舞时的燥热顿时全消,浑身清爽。四周的山峰、树木和村舍被黑夜染成了黛色,影影绰绰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湖面时宽时窄,弯弯曲曲,虽有清风徐来,却水波不兴,只有"哗"、"哗"的划水声相伴左右。大约过了十来分钟,果然,一个圆圆的洁白的月亮就像盛装后娇羞的少女从乌云后面缓步而出,众人一阵欢呼。可谓天随人意,想啥来啥。月光下,远处一座座错落有致、圆锥似的山峰与水面上的数叶扁舟、岸边的大树,组成了一幅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卷,实在是美极了,妙不可言。说人在画中游,一点不假。若有诗人在场,肯定会诗兴大发。我和同伴们高兴得又唱又叫,只可惜光线太暗,无法把这难得的美景摄进镜头。 夜已深了,月亮不知何时又悄悄躲了起来。因为明天要早起,全面领略普者黑的风光,大家只得恋恋不舍地掉转船头。我相信,普者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丽。 |
||
更新时间:2013-06-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