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 ||
文山州壮族宗教习俗 | ||
作者:吴廷贵 | 来源:文山政务网 | |
文化习俗 壮族各支系称谓习惯于“布”(濮)字当头,是指人的意思。“布侬”即侬人,“布瑞”即沙人,“布傣”即土人。先秦时期统称“骆越”、“百越”,汉、晋时期称“僚”或“濮”。唐朝时期“僚”人族群逐渐分化融合;宋朝时期,始称“僮”人,有的乃称“僚”人;元、明、清时期,称“农人”、“沙人”、“土人(或土僚)”;民国时期,称“布侬(或濮侬)”、“布瑞”、“布傣”。 壮族各支系因政治、经济、文化、迁徙和居住条件等诸多因素,自称和他称亦有差别,即使同支系内部也有不同的称谓。——侬支系:自称“布侬”、“布雄”,他称“侬族”、“侬音”、“龙降”、“天保”、“甲州”、“东兰”、“隆安”、“傲人”、“黎族”、“黑衣”。——沙支系:自称“布雅依”、“布瑞”、“布哈”,他称“沙族”、“沙人”、“蔗园”、“布秧”、“土族”、“本地”。——土支系:自称“布傣”,他称“土族”、“土佬”、“洋族”。
1954年6月,中共云南省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组到文山,对居住在文山地区称为“沙人”、“侬人”、“土人”、“天保”、“龙安”、“黑衣”等民族的历史、称谓、人口、社会、文化、经济、语言、居住区域进行调查研究,获取大量真实史料。以此次调查资料为基础,1957年民族归系时,境内壮族各支系统称为“僮族”。因历史上“僮”字有多种记法,读音不一致,含义不甚清楚,容易引起误会。 1965年周恩来总理倡议,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壮族”称谓,成为壮族各支系一致接受的统一族称。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境内侬、沙、傣三个支系,语言大体分为壮语南、北两大方言。侬支系属南部方言,各县侬支系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同,语言相通(土支系主要居住在文山、麻栗坡、马关、砚山等县,语法结构、语音与侬支系大体相同);沙支系属北部方言,广南、富宁、丘北、砚山的人口较多,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基本相同,语言相通,在方言上有所差别。南北方言的差别,主要是语音、词汇有差异,语法结构上差异很小。语音差别主要表现在:北部方言有24—30个声母,70-80个韵母,6个声调,韵尾齐全,没有送气的清音声母,丘北沙语没有切齿音z、c,南部方言有清音声母ph、th、kh、phi、khi、khw等。在词汇上,南、北有44%的词不相同。语法上,无论南北方言,名词性、时间性、方位性的词语倒置,是壮族语法上的特点。以富宁沙支系为例:——主谓关系(词序)与汉语基本一致,如汉语“我去赶街”,壮语“姑背黑”。——动宾结构(词序)与汉语基本一致,如汉语“吃饭”,壮语“跟候”。偏正结构与汉语倒置,如汉语“木匠”,壮语“响梅”(匠木);汉语“鸡肉”,壮语“挪改”(肉鸡)。——名词性词语倒置,如汉语“猪头”,壮语“皱母”(头猪);汉语“水田”,壮语“那念”(田水)。——时间性词语倒置,如汉语“去年”,壮语“比刮”(年去);汉语“昨天”,壮语“昆轮”(天昨)。——方位性词语倒置,如汉语“上面”,壮语“摆丁”(面上);汉语“下面”,壮语“摆腊”(面下)。
壮族历史上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是全国23个有古代文字 少数民族之一。在广南、富宁、文山、西畴等县的壮族民间古籍中,以汉字、壮字混用的形式,记载壮族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经济,政治与文化,许多古壮字至今仍珍藏在民间。1993年广西出版的《古壮字字典》中,有许多古壮字是在文山州境内壮族民间搜集整理的。1995年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西畴县兴街镇南丘村壮族陆开福家中,发现一块珍藏几代人的壮族“骨历计算器”,用骨刻符号和刻度计算壮历,后来又在广南、马关、砚山等一些壮族地区发现这种“骨历”。唐宋时期,部分壮族有识之士采用汉字记音、记义和汉字切合的方法,按照壮语习惯发明了具有形、声、义规律的土俗方块古壮字,有象形字、会义字、形声字等,用它记载和交流民族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生活习俗、民情掌故。古代壮族文字曾在历史上一度使用。宋代庄绰《鸡肋篇》记载:“广南里俗,多撰字画,父子为恩,大坐为稳,不长为矮,如此甚众。”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张声震在《古壮字字典》序言中断定:“古壮字出现于唐,流行于宋,这是无疑的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限制民族文化的发展,古壮字没有得到推广,只能在壮族内部少数人中记事传意,沿袭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民族文化,1955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到壮族地区进行语言文字调查研究,制定了以广西武鸣壮话为标准的拉丁字母“壮文方案”,1957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第63次会议通过,批准正式推行。1958年广南、富宁、丘北、砚山等县选送学员到广西学习新壮文,回来后在壮族地区陆续举办壮文培训班。1980年州民族语文研究室成立,鉴于武鸣壮语标准音的“壮文方案”只适用于州境北部方言的支系,于是,州民族语言研究室根据群众要求,1984年在原“壮文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适合州境壮语南部方言的“文山州壮文(试行)方案”,并加以培训和推广。
文山州境内壮族多以食大米为主,玉1米为辅。男女老少都喜食糯食、甜食和酸食品。农闲时一日2-3餐,农忙时一日3-4餐。主要节日食品有棕粑、米花、花糯米饭、扁米、妲裢粑、夹心糯米粑、油团、年糕等。主要传统菜肴有驰名省内外的岜夯鸡,以及生血旺、血肠、酸肉等。壮族普遍食用的肉、菜、果品有:——肉类为猪、鸡、鸭、鹅、鱼,过去许多人特别是妇女不食牛、羊、狗、马、骡、蛇、鳝肉,认为吃了不吉利,现在多数人已经解禁。——蔬菜类有青菜、白菜、波菜、豌豆菜、南瓜、黄瓜、马铃薯、山药、黄豆、饭豆、蚕豆、豌豆和葱、姜、蒜等,喜制豆腐、酸菜、酸汤、酸笋。——水果有桃子、李子、梨子、梅子、黄果、柑桔、香蕉、芭蕉等,尤其喜欢带甜味、酸味的水果。——酿酒。壮族喜欢饮酒。逢年过节自酿糯米酒、米酒、玉米酒和甜白酒。自酿小锅酒过年,少的几十斤,多者几百斤,讨亲嫁女时更多。除自饮自食外,多用于招待宾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壮族的小锅米酒以低度、味醇、清凉、可口进入市场交易。——饮茶。壮族也十分喜爱饮茶,特别是居住于低海拔地区的壮族群众,喜欢饮烤茶,用土罐在碳火里将茶叶烤成咖啡色般焦脆,然后用开水冲饮,浓香扑鼻。
壮族各支系服饰男女有别,各具特色,均着青、兰、黑、白四色,寓示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青山绿水、兰天白云和肥沃的黑土地。清光绪《广南府志》载:侬人“妇女短衣长裙,男首裹青花巾兑衣粗布。”花土僚“服尚青兰,妇女衣花繍短褐;系桶裙。”白沙人“衣服尚白色。”壮族各支系成年男子服饰基本相同,普遍着兰色、青色和黑色圆领对襟窄袖上衣,九对布纽扣,下着宽裆折头长裤,头缠黑(兰)布帕,脚穿圆口平底黑色布鞋,。成年女子服饰各有特色,体现各支系壮族的文明开化和审美观念。
农支系成年女装有便装、盛装之分。便装上衣多为右衽圆领姊妹装,下着兰或黑色长裤。盛装多在喜庆、街集和花街时穿戴,短衣长褶裙,使用经过特殊磨制,质地精细而有光泽的黑色或兰色布料。上衣圆领对襟紧身,袖筒小而镶花边,下摆成扇形,扇角翘于腰部两侧,用三角银牌镶边,右腋下纽扣银泡,下着百褶长桶裙,内穿长裤,脚穿钩头绣花半统布鞋。头饰分四种装饰:文山县头帕正中用孔雀蓝、绿丝线织就一方壮锦图案,缀上红色小方块。使用内外头帕,内帕固定头发,外帕做芯,帕端悬于两鬓角上方。广南有帕黑色,用丝线织成暗方格,发束高髻,外帕两端在鬓角两侧上方拉成角。马关县头饰同样用内外帕,外帕绕髻固定后帕端在脑前拉开,形如斗笠状。砚山、西畴、麻栗坡三县头帕用黑布浆硬磨出光泽,两耳上方的外帕拉成扇形,外帕右端相交后藏,露出左端,式样别具一格。
沙支系成人女装黑沙、白沙各有不同。黑沙人着紧身无领右斜衽花边上衣,下摆成扇形,袖筒绣花边,头帕黑布,帕尾拖于头后。少女梳辫,婚后束高髻。百褶长桶裙,裙子收起至臀部挽成螺结。白沙妇女服饰朴素大方,整洁秀丽,上衣圆领右衽。少女着姊妹服,清色或蓝色布料,老年人用黑色布料,头帕为蓝色方格或黑布折叠。婚后挽髻于脑后,包花布巾,下着黑、蓝、青色长裤,脚穿圆口绣花平底布鞋,有的穿钩口绣花高统平底布鞋,项戴三丝银链,手戴丝瓜瓤手镯,银戒指,吊银耳环。富宁县境白沙妇女白衣黑(或蓝)裤,项戴银项圈或银链,吊银耳环,手戴韭菜皮银手镯、银戒指。
土支系妇女服装分为搭头土和平头土两种,与侬、沙支系不同。搭头土支系头饰用内外帕,内帕束发于顶,黑布外帕长1丈6尺,宽1尺,折叠穿盘于内帕,呈塔状。上衣黑色或蓝色布料,圆领右衽紧身,胸围镶一圆锦缎。袖筒长过手指,折叠至手腕,衣长至髋部。下着大围裙无褶,系腰带,腰带两端拖于身后。脚穿大钩头布底绣花鞋。平头土支系妇女头帕有四块,一块外帕,三块内帕,三角形内帕包裹头发,再一块固定发形,第三块从头顶盖下,前面拉成角形,后脑成雀尾下垂,外帕包头。上着黑色或蓝色紧身右衽衣,前后胸饰补子,肩部有图案,形似铠甲。下着无褶裙,两侧向上折叠系腰间,围腰带垂身后。脚扎绑腿系红带者未婚,穿钩头绣花布鞋。上世纪80年代,经济逐渐发展,思想观念已渐更新,壮族各支系青年男女服装亦有所改变,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地区,男青年穿中山装、西装,女青年穿毛衣、西服、滑雪衫、筒裤、健美裤等时髦服装。贫困地区和老年妇女仍穿传统服装。
壮族民居具有稳定,连片,大聚居,小分散的特点。壮族一直遵循“无水不住,无田不居,无山不稳,无树不安”的古训,故壮族村寨大部分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田园肥美,古树参天。壮族民居历史久远,是古代“句町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汉晋称“干栏”就指壮族民居。《魏书.僚传》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到宋代“干栏”建筑进化为“麻栏”即《岭外代答》称“民编竹苦茅为两重,以上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到明代,“麻栏”又进化为木柱木板为主的木结构建筑,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四称为“构楼而居”。清光绪《广南府志.风俗》称土人“居处架木为楼,板为壁,椽梯而升,中设火池,悬釜以炊。”又称侬人“楼居无椅凳,席地而坐,脱履梯下而后登。”这种民居建筑一直沿袭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广南县的者兔、底圩、板蚌等山区村寨仍然随处可见。壮族正房多为三开间,有的加盖左右偏厦或耳房,以堆放粮食或杂物,耳房楼上为“绣房(闺房)”,专供未婚女住宿或做针线,耳房楼下为橱房。大多以木板为楼、为壁,中间开大门,下设木梯或石梯。进门中格为堂屋,正面设神龛,神龛后面为老人卧室,左右两格为子女卧室,有的设火堂悬釜以炊(有的山区壮家火堂长年不断火),晚上围火塘烤茶常谈,夜深而歇。新中国成立以来,壮族民居已经有很大改变,大多改住地房,人畜分居,有的已经住上了现代建筑,房屋宽敞,时新家具,生活美满。
壮族各支系婚姻习惯基本相同,有自由恋爱和 父母包办两种形式,多遵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成婚规矩,也有自由恋爱“以歌择偶”的社会风气。壮族的婚姻程序大体上分为媒说、定亲、送礼、迎亲、送亲、回门等仪式和环节。
——媒说。青年男女通过赶集、喜庆、生产等对歌交谈,相互了解。情投意合时,男方赠与女方手镯、银链、花毛巾等作定情信物。女方回赠布鞋、绣花手帕或挎包等礼物,相互约会。经多次约会,商定婚姻大事,各告之父母,由男方择吉日,请儿女双全、能说会道、家景好的中年妇女做媒人,带上鸡、酒、糖到女方家提亲(也叫“传槟榔”,广南一些地方侬支系第一次去提亲不带礼物,只带几颗槟榔,女方父母若同意,回赠槟榔多为成亲时间要长一些,回赠少则表示近期成亲)。壮族普遍实行氏族外婚,同辈同姓不同亲可通婚。侬支系姨表可婚,严禁与舅父、姑母之子女通婚;沙支系有的同姓不通婚;土支系姑表不婚。民国以前,包办婚姻较多,但不管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包办,都要经父母同意,明媒正取。提亲时,若女方父母、舅舅不同意,则婉言谢绝,礼物仍由媒人带回。同意则收下礼物,请媒人和宗族至亲吃饭,并将女儿的“八字”交媒人带回男家压在神龛香炉下,三日内不发生突发事情,则请道公将男女双方“八字”按五行生克相配,如相合即可定下姻缘。若三日内男家出现突发事情,即退还“八字”,称为没有姻缘。马关侬支系的一些地方分四次说媒:第一次为“探婚”,媒人带糖试探女方父母的口气;第二次行“兑鸡礼”,媒人带一只公鸡一斤糖和几个糯米粑到女方家说媒,女方家若抓未下蛋子母鸡与媒人带来的公鸡放在一起表示同意这门亲事;第三次行“聘定礼”,媒人带上鸡、鸭各一只,10斤酒和12个糯米粑,再次到女方家(壮语叫“抗靠”)表示婚事不能反悔变卦;第四次行“八字礼”,媒人带上一只鸡、一瓶酒、20斤糯米到女方家讨要女方“八字”。 ——订亲。富宁一带称“吃小酒”。男方择吉日由媒人到女方报合婚订亲,送上公母鸡一对、酒、肉、糯米和银手镯、项链等礼物,以及送给女方的针线钱。女方备办酒席,请宗族长老至亲吃订亲酒,壮语称“跟喽赶”,双方正式订亲,男女双方互称对方父母为爹妈。订婚至结婚前,七月中旬或腊月中旬,男方要给女方送鸡、鸭、猪肉等礼品,以表联姻诚意,称“送小礼”。订婚后,其中一方毁约,按“男不爱亏钱,女不爱退钱”古规自行处理,即女方变卦经双方商议折价退赔;男方变卦女方不退礼物。订婚后,男方根据自家情况和“八字”择定吉日,请媒人提前几个月带些鸡、肉、酒、糖到女方家告知结婚日时,议定彩礼,女方按姑娘意见提出彩礼数量,由媒人告知男方。至此双方积极筹备结婚钱物和新房。 ——送礼。又称“送大礼”,一般提前两三个月,择吉日请媒人将议定的彩礼钱物送到女方家,让女方筹备嫁妆。农村礼金比城镇要少一些,除了送现金,还要送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等饰品,酒、肉、米各50公斤左右,夹心油团或糯米粑100个及鸡鸭等。女方将油团和糯米粑分别送三亲六戚告之结婚日期,到时亲朋前来祝贺、送礼,喝喜酒。 ——结婚。一般婚前几天女方家要择吉日,请家庭和睦、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1-2人帮钉被子,先高寿老妇人钉第一针,预祝福寿吉祥。各支系普遍实行接亲、送亲、拜堂、回门等礼节。接亲头天,女方家办酒席,全村帮忙送里,附近亲戚盛装前来送礼祝贺。晚上村里男青年与外来女青年通宵对歌,热闹非凡。次日接亲时男方家组成接亲队伍,陪郎6-8人陪新郎,新郎的妹妹、表妹、亲戚等未婚女青年5-6人,请夫妻和睦、能歌善应的中年妇女1-2人作接娘,挑选1名10岁左右聪明漂亮的男孩为童子,加上2-4名唢呐吹鼓手,准备好带“6”字的若干红封。按照“村前拦路,进家拦门”的古礼,接亲队伍要过道道“关卡”,送针线钱、梳妆钱、伴新娘钱、奶母钱、开门钱、厨师钱等红封。进村后到女方家门前要放鞭炮,新娘的伴娘紧闭大门,陪郎从门缝中送进梳妆钱、针线钱、伴新娘钱等红封和糯米粑后,才开门让新郎进家。新娘的姑妈、姨妈等向新郎、接娘敬迎亲酒,然后新郎行拜祖大礼。进中餐,新郎坐上席,陪郎做两边,菜肴中有炖鸡和线穿豆腐果,有意“刁难”新郎和陪郎。这时要送谢厨红封,厨才用刀宰鸡和线,不影响新郎就餐和接亲起程。文山土支系陪郎乘吃饭之机,故意“偷”一双筷或碗带回新郎家,预祝新郎新娘成双成对,永不分离。 ——送亲。由新娘家请两名能说会道、灵机应变的中年妇女代表父母送女儿到新郎家,新郎的未婚女伴4-6人作伴娘,新娘的胞妹或堂妹扛一床草席送行,再加上抬箱、柜、被、枕、衣、鞋、盆、碗等嫁妆的妇女,送亲队伍热热闹闹。新娘出门起程,由兄长背出家门,胸前挂一面小圆镜途中避邪。也有“哭嫁”习俗,新娘临行要拜别长辈和兄妹,哭诉父母养育之恩与兄妹手足之情,哭得越伤心,越显示情深义重。娘家送一竹箩花糯米饭、红鸡蛋和热鸡腿,预祝生活富足并作新娘和送亲者的晌午。新娘拜别父母、长辈,哭诉养育之恩和姊妹兄弟手足之情,父母劝慰,边哭边启程,远的程轿或骑马,近的步行,到夫家门前,唢呐鞭炮齐鸣,亲友端来红色迎亲酒,敬接娘、送娘和伴娘,后道公念咒向新郎新娘洒法水,称“退车马”驱邪气。吉时到新郎新娘进堂屋举行拜堂礼仪,由一陪郎司仪,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灶君王母、四拜父母叔伯、五拜高堂长老、最后夫妻对拜后新娘入洞房,伴娘陪伴。晚宴新郎家正堂摆至亲长老席,新郎新娘红酒敬奉并各送一双新布鞋,长老尽力回谢礼。媒人、接娘、送娘、伴娘等另安排入席,新郎方亲戚妇女作陪,敬酒欢歌。入夜,陪郎闹洞房,新婚夫妇饮交杯酒,以示永结同心,后伴娘陪新娘同宿。本村青年男子与外村作客青年女子对歌,通宵达旦。次日新娘挑水烧热,给长辈端洗脸并各送新毛巾一块,长辈回赠谢礼。晚上新娘端洗脚水并送一双新布鞋,长辈也要回赠谢礼。入夜,伴娘与新娘同宿,次日回门。 ——回门。结婚第三日回门,新夫妇在伴娘、弟妹和好友陪同下,带礼物回娘家,至亲陪席,岳父母介绍亲戚称呼,新郎敬认亲酒。当日新郎与陪同人员返回,新娘留在娘家(男方家有大事才回家,称“不坐家”),待怀孕后方到夫家长住。“不坐家”的原因多种,久而成俗,新中国成立后,婚俗由繁渐简,坐家者逐渐增多。 壮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多为二三代人组成。1990年全州共161515户,其中二代户89634户,三代户43947户,四代户2030户。家长多为男性,女性多居从属地位。子女随父姓,按宗族家谱排名,哥弟婚后由父母或族老公平分家立户,父母一般随小儿生活。壮族有“兄终弟继”习俗,哥死了,弟可以娶嫂为妻,使家庭减少困难。若弟弟已婚或不同意,则许改嫁。有女无子家庭,可招婿上门,姑爷改成女姓,三代还宗。家庭辈份和称呼非常严格,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姓名。
壮族年度的节日甚多,择要介绍如下:——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岁首节日。进入腊月,杀年猪,酿过年酒,23日晚送“灶神”,祭献五谷,求上天言善,来年赐福。29日炒米花、包粽粑等,在各门处贴上对联。30日备除夕晚餐,杀鸡鸭鹅鱼,神龛香烟缭绕,祭献祖宗,到门外祭拜外祖、土地神,给畜厩点香,后燃放鞭炮,长辈坐上席,共进晚餐,有的还点长寿香、吃长寿菜,留下鸡头鸡脚看“鸡卦”,有的还要给出门者摆上空碗筷以示合家团圆。煮压年饭要够吃到大年初一,寓为劳动一年够吃两年。晚上守年,直至天明不断火,人人都要洗脸洗脚,试穿新衣服,表示弃旧图新。长辈给晚辈儿童发压岁钱,有的叫儿童在神龛面前读书写字,祈求神灵保佑学有长进。子夜燃放鞭炮迎新春,接灶神进家,还要到水边点香烧纸求龙王保平安,并挑新水烧糖茶祝新年吉祥。初一天明,家长在祖宗牌位前点香灯,边开门边念“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然后才叫儿孙穿新衣服,出门玩耍。初二子时打牙祭,杀公鸡祭献祖宗和财神,留头脚看“鸡卦”预测吉凶祸福。正月30日过小年,杀鸡、包粽粑、做面蒿粑献祖宗。——二月。初一或初二,以村寨为单位集资杀猪鸡鸭祭“土地神”、“龙山”、“农神”,为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一方平安。——祭龙节。农历三月第一个龙日,壮族群众祭龙求雨。杀鸡、做糯米耙到“神树”或“龙树”下祭献,预祝五谷丰登。——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杀鸡、包羊角粽、炒米花、蒸花糯米饭,既献祖宗又祭屈原。房前屋后洒黄酒、门头挂艾蒿、菖蒲或煮水洗身以消灾除病。——六月节。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杀鸡鸭、蒸花糯米饭到田边地角搭小草棚祭田公地母和远祖,插红黄白三色小旗,祈求神灵保护庄稼,获得好收成。有的地方也称六郎节或七郎节,借杨家将之名祭壮族英雄侬志高及其将士。——祭祖节。又称中元节和七月半,是仅次于春节的祭祀节日。农历七月初七早晨各家都要挑水留用(认为这天的水最干净),要洗净神龛,点上香。晚上接祖,摆上果品,一日三餐祭献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日),最后这天杀鸡鸭、煮肉、包粽粑献祖宗,用纸衣服和金银钱锭分包写上祖宗姓名及冥钱若干,晚上在门前点香、烧包、烧纸钱送祖,祈求祖宗保佑子孙,万事如意。有的地方七月十八日还要赶“阴阳街”,妇女带上香烛请巫师“放阴”,与过世亲人对话,寄托哀思。——团圆节。农历八月十五祭月。家家户户备好月饼、果品,点燃香灯祭献月亮,然后吃饼赏月,青年男女有的还相约游玩、对歌,直到明月西下方休。——尝新节。农历9月9日(有的10月10日)水稻开始成熟。壮族人民相信古代大水淹没村寨和庄稼的传说,是狗从洪水中逃出时在狗毛里夹带着几粒谷子,人们才有稻谷栽种。因此,把这天当作节日沿袭下来。节日前夕,要到田里割来少量成熟谷子,晒干后加工成新米,节日这天,杀鸡鸭,煮新米饭,摘七八成熟鲜糯谷制成扁米,祭献祖先。祭毕,取少量鸡鸭肉饭先喂狗,以报答狗给人们保留谷种和看守家庭的功劳;次之喂牛,感谢牛耕田耙地的辛劳;再次喂猫,感谢它保护粮食的功绩。——糯米节。一般在霜降节令当天过节,家家蒸糯米饭舂糯米粑祭献祖先。年轻媳妇总喜欢把加工好的糯米粑装在竹箩里送到娘家给父母品尝。
壮族重视言语行为道德,注重感情、礼仪。亲朋好友到家,讲究礼节。先请坐,后敬烟,再献茶,然后酒肉招待。客人留宿,要用干净被褥铺好床,姑媳端热水让客人洗脸、洗脚后休息,客离时礼貌送到门口;青壮年妇女不能从客人面前走过,无法绕开的要先打招呼;见面时晚辈要主动向长辈称呼、让路或帮老人挑担子;吃饭时让老人坐上席,要帮老人添饭,鸡头、鸡肝拈给老人,好吃的菜肴要拈给老人和小孩;对小孩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读书明礼、诚实正直、勤俭持家,无儿女老人由宗族至亲内部协商,承担生活资料和丧葬费用,沦为孤儿小孩由叔伯抚养成人;婆媳互相尊重,邻里和睦相处,耕作建房互相帮助,保护森林水源等都是良好的风气。
壮族的丧葬习俗主要有:——报丧。家有人亡,鸣枪或爆竹,邻里闻讯前来帮忙,较远的亲戚派人报丧;神龛上贴一张斜角正方型白棉纸,避免触犯神灵和列祖列宗。——停尸。亡者将断气时,即抬到堂屋支垫的木板上,上垫草席,忌讳床上断气。尸体多为纵向停放,盖红布白边单,下点4或6或8“长明灯”,脚头献一碗白糯米饭,顶端放一个鸡蛋,摆上香炉、杯、筷、糖果,前面挂一竹帘或布帘。儿女素白跪守哭祭,停尸待亲,炼松香淋棺木,入殓须待舅方到后见尸,问明情况方可入棺。——守灵。棺内放木碳、火灰、纸钱、白布,择吉时入棺,盖上红布,后亲目睹盖棺,由舅爹按男左女右亲手敲钉灵芝银钉。停柩守灵,一般3日,儿女内亲分男左女右在柩前昼夜守灵,内亲和亲朋好友送来桶钱、祭帐、饭菜等祭献亡灵。——超度。请道公为死设坛念经开路,多在晚上进行,子女在棺前跪拜,要糯派米装衣禄罐,道公有节奏地唱吟《救苦经》、《开路经》、《目连经》,边唱边叩首。孝子各燃一柱香,跟在道公后面绕棺,道公吟经词超度。经过请水、宴灯、破狱、过桥、告别、散花等道法程序,给死者超度升天。——出殡。择良辰,放爆竹,将灵柩从家里抬到门外放在两条长凳上(又称“起榇”),亲友找来抬丧工具,将棺木栓牢,上盖红毡,棺上站一只红公鸡,道公在前念咒语,吹唢呐,击鼓鸣锣开道,桶钱、祭帐队在前,子女披麻戴孝,男前女后,长子抱灵柩,长女背衣禄罐,亲友燃香扶棺系牵出的长白布步行送殡。行进中子女跪地三次让灵柩从头上经过,称搭人桥“谢棺”(意为谢养育之恩和亲友的帮助),沿途撒“买路钱”,逢岔路放一封爆竹,意为打通阴间关卡,亡灵一路平安。——安葬。选择坟地较为讲究,事前请地理先生看风水,用罗盘测定方向,察山势龙脉,前山后山,墓前河流(水塘),左右山势,墓穴位置等等,有的一两年前就选好墓地,绝不会乱埋乱葬。人死当天即请人选好墓地,挖好坑,扛来围石,写碑錾字。灵柩抬到坟地,道公念咒语,在坑底画个八卦图,吉时点好香烛,燃放爆竹,将灵柩放入穴内,用罗盘测定好方向,儿孙跪拜,用衣服后襟接住道公抛撒的五谷、泥土、按辈份大小依次倒入穴内,意为亲手安葬,表示对死者的最后告别。然后亲友帮助埋土、砌坟,道公掐破站棺公鸡鸡冠,用血点碑认祖,然后给新坟点香祭献。祭毕在坟旁烧一堆火,众人返回。天快黑时送一火把到坟前,连续三天,第二三次只送到半路。碑也讲究,富家用龙头碑,一般用平头碑,贫困或时间相冲时暂不立碑。还有的听信道公之言,葬日与家人相冲时,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不能落土,只好把灵柩暂置妥处,到吉月吉日再葬,称为“二重葬”。碑文落款要落上在世儿孙(媳妇)的称谓姓名。——复山。埋葬第三天,儿孙亲友到坟地杀鸡煮饭祭新坟,向死者跪拜,道公念咒语,画符章压在碑头上,意在死者在阴间安居乐业,不受恶魔侵扰。吃饭时摆一个空碗一双筷,意为与死者最后一次用餐。有的地方还在坟头上搭一个小草棚,向征死者在阴间盖好了房子。——脱孝。家里老人死,子女要头包白帕戴孝,戴孝期各支系时间不一,期间不婚嫁、不歌舞、不喝酒猜拳等,每天供奉灵牌,直到孝期满,请道公超度念经,将灵牌和衣物烧毁,供奉移至神龛,与列祖列宗同祭献,儿孙脱孝。
由于居住地区和支系的不同,禁忌也有差异。——在饮食方面:大部分人不吃牛、马、骡、狗、蛇、鳝肉;小孩忌吃鸡爪、鸡肠和鸡懵心,恐读书不成器,写字不好;大年初一忌吃粽粑、糯米粑、鸡血,恐记忆力不好、嘴笨、懵懂;妇女生小孩,丈夫忌喝酒;老人死,子女忌食荤菜。——民居禁忌:忌借宿夫妻在家同床;出嫁姑娘不能回娘家分娩;忌在垭口上和坟地上建房;忌大门和后门对开;忌老公公进儿媳妇卧室,大伯进弟媳卧室;忌用风倒树或上有乌鸦窝的树做梁和中柱;忌用铁器、木锤敲击中柱和神龛;忌戴斗笠、打伞和挑空桶进家;大年初一忌脚踩灶、站门褴、大人不能进别人家、更不能到别家借粮、钱、物。——孕产妇禁忌:孕妇不能进新娘洞房;不能上树摘果子;不能探望产妇;不能从宾客面前走过;产妇不满3个月不能上楼;不能给神龛点香灯;丈夫不能进庙宇、上龙山,外人不能进产妇家。——其他禁忌:大年初一早晨忌扫地、倒水、倒垃圾、洗衣服;吃饭时饭碗破、筷子断,忌出远门;出远门遇蛇交配或横于路上、鸟屎掉在头上、忌前往,立即返回;忌在龙树、神树、神石和土地庙处大小便;家有丧事,忌猫、狗跳越尸体;中元节晚上忌带小孩外出游玩。随着科学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一些禁忌有所改变。
宗教信仰 壮族地区出土、传世的许多铜鼓,上有太阳纹、水纹、电纹、雷纹及动物纹等纹饰,均留下古代自然崇拜的痕迹。土地崇拜是家喻户晓的自然崇拜,每个村寨都在龙山或龙树下建有土地庙,每逢节庆都要焚香祭祀。各家神龛都设土地牌位常年供奉,以土地神灵保佑。龙崇拜比较普遍,每年农历3月过祭龙节,大部分壮族聚居的村寨都有自己的龙山、龙树、龙神,耍龙舞狮,祈求保护村寨按宁,风调雨顺。广南堂上别烈村保存有古老旗幡,上有人及牛、猪、羊交配图案,这是人们崇尚生命起源的图腾崇拜的遗存。每当盖新房,就把幡庄严地挂在屋梁上,让人们知道人和家畜是怎样繁衍的。西畴革机村的壮族,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祭祀太阳仪式,在附近日出日落都能照到的地方设祭场,由族长主持,宰杀红、白两只公鸡、一头猪为祭品,在一碗生血旺上放一丫树枝,焚香祭献,村民们向着太阳祭拜,祈求太阳神恩赐不降旱灾,这种崇拜从古代沿袭至今。西畴一些地方的壮族还有水崇拜,每年农历3月,寨老率村民到水源处祭祀水神,并修整水源沟渠,以求雨量充沛,五谷丰登。
家家户户神龛上供奉“天地国亲师位”“某氏历代宗祖之位”,逢年过节,家里把供奉祖宗,祈求福寿富贵当作重要的活动,祭拜再三。七月各家祭祖,自祖父以上每一祖一妣,必有肉一、鸭一、鸡一,焚香烧纸,顶礼膜拜,以求荣华富贵。
许多老年人相信世间有鬼魂、神灵,既怕又敬,家里人生病,就认为魂不附体,要请师娘(巫婆)“喊魂”,在家里摆肉、鸡、糯米饭等祭品供奉“花王圣母”和其他神,把病人的魂魄招回,盼望早日康复。村里出现天灾人祸,人畜传染病流行,就要请师公(巫公)“打扫”寨子,驱邪避灾。崇信“鸡卜”是一种突出现象,节庆杀鸡供奉诸神,特别是春节三十晚上、年初二打牙祭、正月十六过小年,公鸡的头、爪、股骨都要完整留下,剔肉用骨,占骨卜吉凶。还有信卵卜、牛角卜、占茅卜等,都用于预卜吉凶祸福。
佛教,于明清时期传入州境一些壮族地区,明崇祯元年(1628)传入广南莲城、八宝、南屏、那洒、珠琳、啊科等地,建庙宇,念佛经。部分壮族也信仰佛教,请堂主念经超度亡灵、安胎招魂、禳灾求雨等。乾隆年间富宁沈氏土司倡导,在普厅、归朝、剥隘等地建庙宇,塑佛像,有堂主、和尚、尼姑20余人,土司划庙田出租给农民,神职人员靠地租、捐功德和做佛事维持生活。——道教。受汉族的影响,在壮族地区较为盛行,接受教义,请道公超度诵经,扫寨驱魔,安神择土,看地理风水等等,咸丰年间,马关马洒村王秉和等人在外学得道法,在附近村寨设立了5个经堂做法事,村民逐步信仰道教。——天主教。少数壮族信仰,光绪二十六年(1900)法国传教士金梦旦在今马塘所树革村建盖文山地区第一个天主教堂作为传教中心,又先后在五色冲、开化书院街、大栗树倮么村、啊舍鲁都克四个地方建教堂传教。民国《文山县志》载“入教之徒约有千余人,半系农人,其汉、仆、苗、僚之类又半之。”传教主要以5月14日圣神降临节、8月15圣母升天节、12月15日耶酥盛诞节开展活动,1951-1953年进行的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教徒退教较多,活动减少。
|
||
更新时间:2010-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