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 ||
文山州布依族宗教习俗 | ||
作者:吴廷贵 | 来源:文山政务网 | |
布依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同语族的壮语、傣语有密切的关系,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而布依语又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布依族流入文山州境后,少讲布依语,大都以汉语为主要交际语言,杂居于各民族村寨的布依族,兼通当地民族语言。历史上布依族曾借用中文的形义、形声和音记述自己民族的事情,如纳(na2囡)、打(ta6河)、岜(Pia1石山)等,因各种原因未能普遍推行。1956年11月,贵州省采取布依文和壮文联盟的方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尽量靠拢汉语拼音方案的办法,制定了新的布依文加以推广使用。州内布依族古代文字无考,新布依文未推广。清乾隆年间,马关木厂杨茂松村举办汉语文私塾,培养出一批有文化的人,如罗修贤就曾是贡生。随着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布依族人民的文化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布依族总人口的59%,其中马关县布依族小学文化程度2803人,初中672人,高中70人,中专30人,大专2人。 民间流传的布依族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诗歌、童话等口头文学,传颂着民族的历史,表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其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歌有叙事歌、生产歌、情歌、孝歌等,分独唱、对唱、齐唱。过去山歌的曲调还可分“大调”、“小调”两种,“大调”用于婚丧等大场合,音调高昂大方;“小调”多在月夜或谈情说爱时唱,音调柔和、婉转、活泼动听。舞蹈主要有铜鼓舞、织布舞、糠包舞、狮子舞等。工艺美术有色彩绚丽、图案美观的布依族腊染和刺绣,花纹图案独具布依族特色。 布依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爱吃酸味食品,一年四季都有带酸味的菜,煮汤菜要放些酸汤、酸笋调味,出工生产吃晌午也都带酸汤去泡冷饭吃。善于点煮“老豆腐”做菜,味美可口。肉类以食猪、鸡、鸭、鱼肉为主。杀猪时喜吃生血旺。饮酒、茶。
布依族男女都爱穿黑、兰色衣服。现代男子服装从市场上购买,中年妇女仍然穿具有特点的长衣和长裤,左右衣衩多用五色彩线绣上两朵欧云花,衣袖缝成小袖两节,内长外短,袖口缝宽、窄两条花边,用三色花线分段绣上狗牙花于彩条边沿上。中老年妇女喜穿全套黑色衣服,包高头黑帕,盘绕发髻,别银钗片。青年妇女则爱穿兰衣黑裤,未婚女包平头黑帕,已婚女梳高头。腰前围腰排三条银腰链,两条连环银链中间夹一条四棱形黄鳝骨银链,两端嵌接两对蝴蝶形银挂钩吊挂围腰,左右腰边再接彩布系于腰后,腰带中绣牡丹花。耳坠银环,手戴银扁镯、锟镯、小镯等,善绣杜鹃鸟形的“嗥鸪鞋”,服饰明显独具布依族特点。现代的青年男女,逐渐喜欢流行的时装。
布依族多居河谷和半山区,一般是几十户自成村寨。多住三格“吊脚楼”或“挑梳”茅屋,竹木围墙,顶盖茅草。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人家建盖了砖木结构的瓦房,中间一格为正堂,靠后墙安祖先神龛,左右格分别作家人卧室、厨房、碓磨房。人畜分居,畜厩多用石木结构,与住房分建。
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多为父母包办和早婚,有“姑表婚”和“不坐家”等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男女一般都自由恋爱,双方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后,男方告诉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经过女方父母同意,合八字、定婚、议彩礼、报婚期等,准备后按期结婚。接亲时新郎不去,请媒人2人随大爹、姑爹、舅舅等8人和吹唢呐的2人前往迎接新娘。女方家送亲队伍有8男8女青年和一些亲友。新娘接到男方家时,要在耳房住一夜,晚上青年男女通宵对唱情歌。次日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公婆等长老都要先外出回避,待新娘进门向神堂叩拜时,老人方回家坐堂受拜,敬酒认亲。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得同房,新娘由送亲的女伴在新房陪睡。次日新娘新郎由女伴陪同回门后,新娘就在娘家长住两三年,新郎单身回家,逢年过节、农忙或家有重要事情时,丈夫才去接妻回家住几天。现在婚俗有所改变,新娘一般只在娘家住几个月,就到夫家共同生活。允许男到女家上门(入赘),要改姓名,对女方老人养老送终,继承财产。如杨朝明到罗绍英家上门后,姓名就改为罗绍杨,只留姓名一个字。
春节。腊月下旬“扫阳春”、酿酒、杀年猪、做粑粑过年。三十晚上合家团聚吃“年庚饭”,洗澡后男女老少围炉守岁,神龛灯烛通明。初一早晨四点钟左右“献神”、“开财门”。初二早晨“打牙祭”后,青年男女上山对歌“赶表”玩乐。——离娘节。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出嫁姑娘的节日。当年出嫁的姑娘,不论何时结婚,都要等到“离娘节”吃了“离娘粑”后才到夫家。“离娘粑”用糯米和艾蒿蒸熟舂成糍粑,其特点是糯而粘有丝相连,粑粑断而丝不断,寓意母女情深意长,难分难舍。——牛王节。农历四月初八染花糯米饭,染红绿色鸡蛋,祭神后用饭菜喂牛。传说古时布依族先民在一次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中,起义军干渴无水,人困马乏,农历四月初八放水牛去找水,真的找到了清水解了渴。为敬水牛之功,就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牛王节”。——六月六节。这天,布依族家家户户杀鸡煮肉祭献亡灵。一说盘古开天地造福人间,六月六是盘古谢世日;二说六月六是布依族农民起义的纪念日,悼念阵亡的英雄壮士;三说六月六是起义失败后官府和土豪屠杀布依人民的日子,留下许多孤儿和寡妇,遗孀们洗晒丈夫生前衣物时唱《哭夫调》:“年年有个六月六,家家门前晒衣服,别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晒孝服。”故有“寡妇节”之称。1982年,国家民委规定农历六月六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布依族有尊重老人的传统,教育小孩对老人要谦虚谨慎、恭敬礼让,尊称、让座;吃饭先给老人斟酒、拈菜、添饭;唱歌先向老人祝福;家中老人有病,儿女轮流守候;平时有好吃的先给老人吃;弟兄分家,要先留好的“养老田”和养老钱物;老人去世,儿女争相为其洗身、换衣、梳妆、守灵、送葬;寨内老人有难,人们争相帮助。父母常教育儿孙勤劳节俭、互让互爱、团结互助、热情待客,人们和睦相处,社会风气较好。
大部分人不吃牛、马、狗肉,认为牛马为人耕耘运输,是庄稼人的得力助手;狗是守家护院的“卫士”,不忍心杀吃。现在青年人逐步改变这种习俗。二月“扫寨”忌工1天,“扫寨驱鬼”时禁止外人入村进家。农历六月六祭龙,纪念布依族起义领导人英勇就义,忌工3天。老人死后,孝子到别家吃饭禁坐上席,家里三年内禁贴红对联。任何场合禁与直系亲属、同姓同宗和不同辈份的人对唱情歌。
人死实行棺木土葬。老人死后,由儿女为其洗澡换衣,栓寿发带,含“口银”。由孝男孝女向亲友、寨邻叩首报丧,请端公找坟地,择吉日开丧诵经,吟诵“朝安”、“祖世苦情”等丧歌,诉说死蛇的身世和儿孙对亡灵的悲伤。开丧期间,孝男孝女忌“五荤”,不坐高板凳,不睡高床,不上楼。哭送亡灵上山安葬后,喝了“芫麻汤”才可以吃荤。有些地方在棺木埋葬后,送葬者不分男女,按辈分互相抹黑脸才回家。
宗教信仰 布依族信奉道教,崇拜祖先和神灵。每户都供奉祖先牌位,家设灶神、门神、娘娘神等神位。村旁有山神庙、土地神庙、树神、龙神。每逢节日杀鸡煮肉供奉祖先和诸神,祈求保佑村寨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
||
更新时间:2010-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