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文山州汉族宗教习俗
 
作者:吴廷贵   来源:文山政务网
 

文化习俗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

   文山州境内汉族一直使用中国传统的汉字和后来的简化汉字。所操汉语属云南方言的分支,其中又可分为开化、广南、丘北三个方言片区。受当地民族语言和环境影响,开化方言区缺乏撮口呼而多io、iu,把“鱼”读成“一”;广南方言区en、in不分,把“人”读成“银”;丘北方言区无后鼻音ng,把“碗”读成“尾”。文山汉语方言词较多,“西红柿”文山叫“酸汤果”,“苤蓝”叫“疙瘩菜”,“求饶”(赔礼道歉)叫“上咐”,“倒霉”叫“背时”等。句型也有地方性,“他在家吗?”说成“他格在家?”,“怎么办”说成“纵整过”。

    文山境内汉族中流传着许多富有烂漫色彩的民间故事,如眷恋人间美好生活的《老君山的传说》、怀念千古忠烈的《杨六郎的传说》、富有哲理的童话《骄傲的公鸡》歌颂民族英雄的《八寨王》、揭露迷信骗人的《张神师露丑记》、提倡尊老爱幼的《两个媳妇》等,是汉族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学成果。楚图南(文山城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既是政治活动家,又是文化传播者,除书法造誉外,出版有《刁斗集》、《荷歌集》、《旅尘余记》等著作,还翻译出版了美国的《草叶集选》、德国的《希腊神话和传说》、俄国的《在俄罗斯谁能快乐和自由》、《没有仇恨和虚伪的国度》、《枫叶集》、《悲剧及其它》等。柯仲平(广南城人、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和发表了《边区自卫军》、《平汉工人破坏大队》、《母亲颂》、《从延安到北京》等许多诗歌和诗集。还写了大型歌剧《无敌民兵》、小说《毛主席的小英雄》、《六十年代英雄多》等文学作品。
 
    州内汉族中有许多广为传诵的山歌和儿歌,有脍炙人口的《幺妹调》、《蚌壳精调》等,有跳幺妹、跳蚌壳精等舞蹈。绘画、书法艺术也有一定成就。清咸丰年间的开化进士李延福曾绘制《西华山三十六峰林木图》,当时文人评价较高。广南方有石的书法,字迹刚劲飘逸,曾在书法界独树一帜。其著作有《诗经原始》、风雨怀人集》、《星烈日记》、《鸿蒙室诗抄》、《书纬》、《运筹神机智略》、《诗经通考评解》等36种论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县都有一些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书法、摄影、美术爱好者,有的作品选入有关文献。
 
       饮食主要以居住环境而定。城镇习惯一日三餐,农村平时一日两餐,农忙加午餐。一般以主食大米、玉米兼与杂粮,菜肴以猪、牛、羊、鱼、鸡、鸭、鹅等为肉食,辅以豆类和各种蔬菜制品。菜肴烹调方法有几十种,常见的有煮、蒸、烧、烤、煎、炒、烹、炸、烩、爆、氽、扒、炖、焖、拌等十多种。从食品和菜肴的特点看,食品品种较多,菜肴以酸、麻、辣兼之。三七炖鸡是文山菜肴名食之首,其味甘苦适中,别具特色,是滋补的一道名菜;椒盐饼,咸麻适中,香酥可口,极富地方风味。其他还有沙糕、油糖糕、油炸粑、豆浆稀饭、汆肉卷粉、过桥米线、糍粑等,均具地方特色。过去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寓含着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步步升“高”(糕)、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把怀念诗人屈原和乡土感情结合起来、端午节的雄黄酒成为既驱虫又避邪的吉祥饮品、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人间亲族团圆、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尝新节吃新米、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糕等。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在家庭生活中它又是祭祀神灵和祖先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它同时在汉族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节日中酒是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叫“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不少地方流行的“猜拳”、酒令”、“酒曲”等饮酒习俗。还有如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在一些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茶是比酒更为普及的一种饮料。饮茶讲究茶叶、水质的品格,火候水温的适宜以及茶具的风格,饮茶的环境、气氛等多种条件。文山境内有西畴、麻栗坡一带的部分汉族群众饮茶,颇有清规戒律:家居平时饮烤茶,首杯小辈要先献让长辈,长辈中又要先让长者;儿媳妇早晚能为长辈烤茶献上的,方可称为孝敬;家有来客,首杯茶要让给贵客,贵客中也要让给长者。年轻人如果不注意这些,就容易犯“规矩”闹笑话。讨亲嫁女,向亲友献糖茶已经是一种礼仪。目前,汉族和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将身体保健、文化欣赏、社会交际等多种功能综合为一身,成为民族饮食中最普及的饮料之一,也是最普遍的文化现象。
 
    服饰各地差异不大。近代以来,城镇男子流行长衫和中山装,妇女多穿旗袍。贫苦人家男子穿对襟短衫,妇女穿面襟短衫,男女均穿扭裆裤。上世纪70年代,以中山装为统领辅以青、蓝、灰三色为主。80年代以来,城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衣着化样不断翻新,以西装为引领,款式多样,随季节而变。城镇青年妇女多穿西装、连衣裙、宽松衫、旗袍、牛仔裤、健美裤等;流行披肩发、彩发,穿高跟鞋。男子多以西装、夹克为服,穿皮鞋、球鞋,传统布鞋只有部分老人穿。
 
    富裕人家居住多选择交通要道或城镇建房,农民则喜依山傍水,坐北向南或坐南向北建房。开工要选黄道吉日,立房要上红梁木,正梁中部要打一小孔,放入红布包好的五谷金银,以求五谷丰登,财运充裕。要放一只大红公鸡于梁上,燃放鞭炮,驱邪求吉。近代以来汉族房屋多为灯笼架二叠水土木结构,农村多见草房。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人家新建瓦房。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被砖木结构所取代。有的甚至盖起了钢筋混凝房,城镇机关工作人员则购买公有住房或集资建房。
 
    近代以来,汉族男女婚配,包办婚姻盛行,自由恋爱者少,讲究门当户对,履行烦琐婚俗。男方家长看中姑娘为媳,请媒人到女方提亲,若女方家长同意,将姑娘生辰八字交给媒人,男方再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男女八字相配,男方便择吉日请媒人到女方家送定亲礼(有的地方称“传槟榔”),而后,商定礼金和酒肉斤数,男方择定娶亲吉日。娶亲前过礼,娶亲时新郎、陪郎、媒人等组成迎亲队。新郎身挂红绸彩带或彩球,坐花轿或骑马,在迎亲队簇拥下,吹着唢呐到女家迎娶新娘。新郎、新娘跪拜女方祖宗和长辈,向父母行辞别礼。女方组织伴娘、至亲姊妹为送亲队伍。抬起嫁妆、花轿,唢呐高奏,鞭炮齐鸣,送到男方家门前,吉辰进家举行拜堂礼(即拜天地、父母),宴请宾客。晚上,同辈男女大闹洞房至深夜。第二天,新郎新娘带着礼物回到娘家拜见父母长辈,称回门。在文山境内汉族中,家中无子嗣者,可抱养子女,为女儿或养女招亲,称“招姑爷上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一夫一妻。青年男女婚姻依法登记,提倡晚婚和勤俭办婚事,国家工作人员中婚事新办,出现了集体婚礼、茶点婚礼、旅行婚礼等新风尚。农村青年男女结婚仍沿袭说媒、礼金、拜堂、回门等习俗,但仪式有所简化。
 
    文山境内的汉族,家庭以几代同堂为荣,有养老扶幼的传统,贫困家庭则相依为命者多。赡养老人,有与儿女共同生活、轮流供养、平均提供生活费由老人自炊自食等,未成年子女,多由父母供养。汉族对家庭至亲的称谓是:父亲的爷或奶,称“老祖”或“老祖奶”;父亲的父亲称“爷”,父亲的母亲称“奶”;母亲的父亲称“公”,母亲的母亲称“婆”;父亲称“爹”(城镇称“爸爸”)。父亲的哥称“大爹”,父亲的姐称“姑妈”,父亲的嫂称“大妈”,父亲的弟称“耶”或“叔”,父亲的弟媳称“婶”,父亲的妹称“娘(阴平)”;母亲一直都称“妈”。母亲的哥弟均称“舅”,舅妻称“舅母”;母亲的姐称“姨妈”,母亲的妹称“娘(阴平)”;兄长称“哥”,哥之妻称“嫂”,兄弟的岳父母(包括拜继)和姐夫、妹夫的父母均称“亲爹”、“亲妈”。
 
    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春节,文山境内汉族过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备年货,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有“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二十五扫房掸尘土,二十七里外洗一洗,二十八家什擦一擦,二十九脏土都搬走”的清洁卫生传统。腊月三十是岁除,要贴春联、窗花、年画,张灯结彩,杀鸡煮肉,祭献祖宗,燃放鞭炮,阖家吃年饭,给小孩“压岁钱”。文山城有买带叶长棵甘蔗树于大门后,以示鬼神进不来,来年“节节甜”。广南城则堂屋铺松毛叶,阖家在上面坐、吃、玩以示来年“长寿长青”。大年初一凌晨要带香纸去抢挑新水,叫“抢头水”。初一一般不进别人家,老人少出门。初二起出门春游,农村荡秋千、斗鸡、唱山歌,城里打牌、下棋、看戏、耍龙、走亲串戚、拜年请客、共贺新春等。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要做元宵团祭献祖先。正月十六“打牙祭”,在门前设香案供祭,燃放鞭炮“送年”。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普及,这个传统也逐步淡化祭祀性活动,而向丰富健康性娱乐活动转变。——清明节。农历三月初,要择一天踏青扫墓,阖家到祖先坟上供祭,修坟添土。叫“上坟”。——端午节(因是阳数又称“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古时有外出游玩习俗,意在让百病游出体外,故称“游百病”。现在出游逐渐消失而多在门前挂菖蒲、艾蒿、吃粽子,房前屋后撒雄黄酒,意在消灾灭病。——中元节(因在七月中旬故又叫“七月半”)。其月十四日要举行祭祖活动,设香案于堂屋侧,放好祖先牌位,点上香火,用好菜好饭供祭,意在将祖先灵魂接到家中,称“接祖”。各家要根据已故祖宗长辈的多少,准备金银锞、衣服、纸钱装包,写好姓名、住址,于晚设香案于门前,然后烧包,意即送走祖先灵魂,称“送祖”。——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家家备好月饼、蛋糕及果品,待圆月高悬时摆出献月。一边赏月,一边赏糕点、果品。要求家人于家中团聚,故又叫“团圆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有饮黄花酒、登高山习俗,意在观赏自然秋末美景。现在已经逐渐消失,而按照1988年省人大规定,八重阳节作为敬老节。——冬至节。冬至节令这一天,有做苏子团、豆面团或其他汤圆敬献天地祖先的西习俗,冬至后白昼渐长,谓之阳生,故也是对阳生的祝贺。
文山境内汉族自古以来都沿袭木棺土葬。选择墓地要请地理先生看“风水”。长辈临死快断气时,子女要跪在床前“接气”,死后移尸到堂屋灵床停放,亲戚好友帮忙,剔发梳头,沐浴更衣,在死者口中放一枚银币或大枣(也有的放玉石),称“含口钱”。停棺设灵堂吊唁,儿孙守灵哭奠,焚香叩首,上供献食,一般吊唁3-7(单)日。吊唁者携带香烛纸钱,送祭幛挽联。出殡选吉日,讣告亲朋好友。出殡前行“点主礼”,由儿子跪柩前“含血点主”。送殡时仪仗导前,孝男穿孝衣,拄丧棒躬行于柩前;孝女披麻戴孝,哭送于棺后。亲友送葬者或扶孝男孝女,或抬祭幛挽联,沿途鸣放鞭炮,抛撒纸钱。孝子跪谢亲友,送棺至坟地安葬。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丧葬改革,推行火葬,逐步实行举行追悼会、向遗体告别的葬礼。在农村,旧礼仪虽有简化,但也有一些地方陈规陋习依旧。
 
    宗教信仰  文山境内汉族部分信仰佛教和道教。历史上文山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是广南,广南城东街护国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开始传教收徒,多为汉族入教。其方式有出家修行、敬神念经、烧香做会等。出家者虽不多,但受其教义教规影响而不杀生、不吃荤、不顽语、不结婚的人不少。有的人家在家中供奉观音、佛像,烧香磕头,寺庵内时常有人上香、做会。至民国4年(1915)成立文山佛教会,请大理僧人到大兴寺主持,宣讲佛经,信徒来归者100余人。因民国地方政府干涉,众僧被迫解散。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50年代寺庵庙阁基本完好,但有原吃斋者改吃荤、不婚者也结伴组织家庭,导致宗教职业者不断减少。60年代“四清运动”中寺庵庙阁被改作他用和文物、史料被但作“四旧”扫除,宗教活动处于低潮。1976年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部分地方的佛教活动在政策指导下逐步恢复。
 
    清朝时期,道教在文山地区已有一定规模,其符咒作法等多由江西龙虎山传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已发展到34所。民国以后无神论思想传入文山,道教开始衰落。
 
    清末民初,天主教、基督教传入,有少数人信仰。
更新时间: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