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文山州蒙古族宗教习俗
 
作者:吴廷贵   来源:文山政务网
 

  文化习俗  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族蒙古语支。因人数较少,又长期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所以通用汉语,少数有文化的人能讲一些蒙古语。文字有蒙古文,州内蒙古族通用汉文。对文化比较重视,适龄儿童都入学读书。老人过世都立墓碑,碑上镶刻死者墓志铭,激励后代上进。境内蒙古族约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为“家族节”,届时都到广南县欢聚一堂,讲述历史,联络感情。蒙古族有《金香炉》、《阿扎拉》等民间传说,有《求婚歌》、《草原歌》等民歌,也有不少喜爱文学的作者,文山州政府伙辅祥搜集编写出一本《文山风味菜风味早点小吃》。蒙古族男子有骑马射箭的传统,民国年间在西畴一带,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在郊外设“马道子”,比赛跑马射箭。也喜爱玩乐器,逢年过节或办喜事,大家在一起吹拉弹唱。妇女喜爱刺绣,绣围腰花、鞋面花。女青年能歌善舞,改革开放以来更为普遍。

 蒙古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农忙一日三餐,平时两餐。喜饮酒,常用玉米自酿自食和招待客人。食猪、牛、马、羊、鸡、鸭肉及各种蔬菜、豆类、瓜类等。逢年过节菜肴丰盛。

     境内的蒙古族,平时男女服装都在市场上购买,趋于汉化。老年男子逢年过节或者做客,有时也穿半长衫。特别办理老人丧事,孝子必须穿上半长衫,系一根红腰带。妇女戴项链、手饰及其他装饰品。
 
    一般住土木结构瓦房,三开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住房也由土木结构逐步改为砖木结构楼房,部分人家已经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式房子。
 
    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有早婚的习惯,一般十一二岁定婚,二十一二岁结婚。男女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父母认为可以,即邀媒人去说亲,女方家同意后,就会告诉媒人姑娘的生辰八字,如与男方的八字不相冲相克,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而后商定礼金,择吉日娶亲。1949年以前,男方可到女方家成亲,3天后由女方的父母陪同新娘新郎到男方家拜见男方父母。新娘穿红衣,头戴高帽,到男方家的第一件事是行祭灶礼,手持羊尾油,对灶三磕头,用油入灶点燃后跪拜父母,母亲受半礼,父亲受全礼。新中国成立后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就可以结为夫妻。新娘娶进家后,由老人主持,在堂屋向北方礼拜磕头,以求得祖宗的认可。
 
    父亲当家,儿女跟父姓。尊老爱幼,不管老幼外出,家里的人要接送。家庭有家谱,伙姓家谱,从十四世祖伙光斗起,规定了十四字字辈,即“斗世文甲朝万心,辅国安邦定太平。”1986年农历正月初六,伙氏家庭集会,又续其字辈28字:“举贡超高汇宏仁,功首名荣显相俊,焰旺奉承盖伟恩,志茂衡长达德灵。”伙姓家族祖传一副春联:“派衍南京移居东里;恩承北阙位守西铭。”每年春节都写此联贴在大门上。1995年,伙姓家族已繁衍至“邦”字辈,为到文山州的第24代孙。余姓家族族谱为“双汉有应鸿,子祥朝昌坤,文学秀仲举,万世福禄荣”20个字。余姓家族发展到15代孙“仲”字辈。州内蒙古族胡、王、冉、黄、彭等姓氏,是伙、余二姓与汉族联姻,子女跟随蒙古族的姓。家庭一般4-5人,弟兄多的人家,安家后分居,但对父母都承担赡养责任,父母过世,弟兄共同操办丧事,送遗体上山。
 
    实行木棺土葬,部分地区遵循蒙古族一些丧葬礼俗。老人去世后,用白布给死者抹身,有时白布上会出现似“草原”或“蒙古包”图案,表示死者灵魂已经回归草原或族系。老人死要穿半长衫,系红腰带入棺,孝子也同样穿半长衫、系红腰带送葬。出殡时用纸和竹扎成蒙古包做灵棺,表示在阴间住蒙古包。清明节上坟扫墓,麻栗坡铁厂、关告一带的蒙古族,上坟要在坟标上加“箍”,儿孙加红箍,女儿外孙加绿箍。
 
    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中元节)、冬至节等,不过中秋节。春节时,有条件的村子在坟地周围设“马道子”,即开辟上一条马能跑的小道,举行跑马射箭比赛活动。正月二十八,余姓蒙古族过家族节,届时欢聚一堂,互相祝贺,共叙亲情和族史。祭草原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屋后设一祭坛,挑选3株长势茁壮叶子茂盛的茅草栓作一捆,栓在麻栎树或柞木树上,用三牲(鸡、鸭、猪)为祭品,祭祀草原。以家长为主祭,点上香烛,全家人面向北方大草原行礼。祭品外族人不能食用,只供家族享用。蒙古族尊老爱幼,老人出门小辈要送,老人回来小辈要接。吃饭先请老人入席上坐,然后按年龄辈份顺序入坐。小辈要给老人添饭、斟酒。退席时让老人先走。讲究团结友爱,族中谁家有起房盖屋或婚嫁喜庆、丧事等,就主动集中在一起商量,互相支援,杂居共处的其他民族,也能互相帮助,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团结协作,共同将事办好。上山砍柴,不论路程远近,家里的人都要到半路去接,称为“接柴。”若是年轻人去接老年人砍的柴,接到时就将柴挑回家;若是老年人去接年轻人砍的柴,接到时就相伴回家。这种增进家人和睦的“接柴”习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一般不写祖先牌位,而是用长一尺左右、宽约两寸、厚约一寸的四块方木板合在一起中间木板上写祈祷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等字样。外边两块不写字,然后用红布包扎起来,供在神龛上,代表祖先牌位。杂居村寨的部分蒙古族,也与当地民族一样,在神龛正中壁上贴“天地国亲师之位”,左边贴“祖宗香位”。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时,不放鞭炮,但必须焚化“纸马”,表示蒙古人民喜爱骑马,不忘祖宗。
 
    自然崇拜,主要崇拜火,认为或在万物中威力最大、最强,人类生活离不开火。因此,“虎”姓蒙古族在受到明朝廷胁迫改变姓氏时,就选择了“火”字作为姓。后来又觉得人离不开火,又在“火”旁加上“人”字旁,姓“伙”。
更新时间: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