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文山州回族宗教习俗
 
作者:吴廷贵   来源:文山政务网
 

 文化习俗  回族语言为阿拉伯语。宗教界人士宣讲《古兰经》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各地清真寺书写经书、经文、训示、教规及寺院匾额使用阿拉伯文字,回民举行礼拜、祈祷、训诫和阿訇讲授,均使用阿拉伯语。聚居区宗教界举办阿文班,培养阿訇等宗教职业者。日常生活交往通用汉语,但常夹用一些阿拉伯或波斯语常用词汇。

    回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各民族的文学精华,特别是汉族的戏剧、歌调、唱腔等,从而形成反映回民生活、生产、爱情、友谊和宗教信仰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内容平实简朴、形式丰富多样,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压制和歧视,流行面不广,仅有部分流传民间。如《凡飞虎的故事》、《旧城龙谭的传说》、《新娘考新郎》、丘北辣子的传说》、《爱情的故事》等。丘北回族通俗民歌没有专门的调子,随意而歌,炽烈畅扬。由于地域和教育水平的局限,有代表性的典籍、剧本、故事、诗歌等不多。清代回民马有骥(字辅臣)于咸丰2年中文举,学识渊博,著有《枫桥诗稿》。
 
    回族饮食以清洁卫生著称。喜饮茶,忌烟、酒、猪肉和动物血,植物类食大米、玉米、麦、豆、黍、瓜菜等。动物类食牛、羊、鸡、鸭、鹅、鱼、兔、鸽、鸠、鸪、鹌鹑等性情温顺的禽兽肉;忌食贪脏懒暴的禽兽肉及自死禽兽肉,但可加工利用其皮毛。对可食之物讲究营养滋补,食之有节,忌暴饮暴食,铺张浪费。回民传统食品有婚礼宴请宾客的凉片(鸡、鸭、鹅、牛肉)及送礼佳品糯米蒸糕等。回族食品讲究色香味美,醇酥甘脆,鲜而不膻,肥瘦精当。
 
    回族男性头戴白帽或缠头,着绿色或白色大衣;女性喜穿丝绸绫缎等布料缝制而成的衣服,头戴盖头或圆撮口帽,遵循“妇女皮肤不外露”的教规,一般将头发、耳朵及脖子掩盖起来。老年妇女多戴白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姑娘则多以白色或绿色为主。盖头选用质地柔软的丝绸和细棉布。妇女穿戴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镯等金饰品和丝织品,以显女性仪表端庄秀丽。现代回民青年衣着多趋向汉化,注重整洁端庄、淳朴秀美。
 
    回族住所喜欢选依山傍水的平地坝区和沿街集镇聚居。住宅无统一样式,过去多为土木结构瓦房,少数大户建成四合天井一楼一底房屋,前后围砌成庭院,院内有正房、耳房、饲养房等。堂屋正面墙壁喜挂阿拉伯文书写的对联和中堂,有的悬挂麦加天房和麦地纳圣寺图样,还有的悬挂山水风景和名人字画,忌挂人物、动物图画。卧室内设有“堰水塘”(沐浴间)。改革开放以来,回民生活日益改善,绝大多数回民都翻修建盖新房,有的建成中西式砖土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室内配有各种家用电器和现代家具,新颖别致,气派壮观。
 
    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族内婚。过去多为父母包办,解放后一般是自由恋爱或媒人介绍而结合。现在有的与其他民族通婚,要求对方尊教规从回俗,办理结婚证,由阿訇做“尼喀哈”仪式,方可在法律和宗教意义上成为合法夫妻。经男女双方自愿和父母同意后,要进行请媒、定亲、过礼及回门等仪式。请媒商定成亲佳日。定亲日多选在攀闪内(星期四)和主麻日(星期五),男方要送礼金、蒸糕、糖果、衣料等礼物,女方回送蒸糕等。过礼时男方到女方家迎亲并宴请宾客,当晚举行“尼喀哈”仪式和闹房。婚后第三日新婚夫妇要回娘家,俗称“回门”。现代结婚,礼品越来越高档。
 
    回族家庭崇尚自由平等、团结和睦、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一般以父亲和长辈执家掌事,叔母舅姑在家庭中有一定地位。父母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子女赡养父母讲究厚养薄葬,生前孝敬尊重,死后节俭从葬。男子主要从事经商、耕田种地和建筑等重活,女子从事烧煮浆洗带孩子等家务。孕妇得到敬重护爱,注重优生优育,婴儿要经过采生、取经名(一般不用,多用书名)、报喜等程序方名正言顺成为回民子女。子女多随父姓,随母姓者,一般属招夫所生,三代后还宗归父姓。兄弟间相互敬重,父母多随幼子生活。夫妻离婚或丧偶,一方可在三个月后再婚。
 
    回族实行速葬、土葬和薄葬。死者临终前要默诵“识认”经,交待后事。家人请阿訇念“讨白经”(忏悔经文)。为死者净身,白布裹尸,停于家中或清真寺内,请阿訇做“者那则”(站拜)后便可入葬。用经匣(公用殓具)抬送到坟地后,抬回经匣,尸体“入土为安”。坟地多择高而平坦之处,墓坑呈长方型,葬时尸体枕北脚南,面向西,意为朝回麦加圣地。石封墓门,覆以草土,立石为碑,上刻亡者姓氏、生卒年月和经文。丧事一般由亲友和阿訇协助办理,不择墓地,不择日子,从俭从速。丧期不超过3天,当天入土为好。不披麻戴孝,不陪葬物品,不请客设宴。葬后3、5、7、40、100天、周年要请阿訇念经祈祷。周年和开斋节时,亲戚要到坟上悼念。
 
    回族的节庆主要有:——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忠孝节)。定于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举行。是日,教徒要沐浴净身,于清真寺内举行隆重会礼,听经祈祷,宰牲献主,宴请和馈赠亲朋或施舍族内穷人。是伊斯兰教朝观仪式之一。——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是先知穆罕默德生辰及逝世日。是日,教徒盛装聚于清真寺内,礼拜祈祷,听经赞圣,捐公德,做善事,宰牲施舍,欢度节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9月为封斋月,教规规定男12岁,女9岁以上的穆斯林必须封斋,节至第29日傍晚若现新月,次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次日开斋。是日,回民沐浴净身,聚于清真寺内参加会礼,上午听经祈祷,相互问候致礼,下午走坟以示悼念。
 
    回族行身处世恪守伊斯兰教规教法,遵循“五功”、“五典”等戒律,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中礼节较多。民风淳朴宽仁。崇尚守正、正己、自洁、敬畏、坚韧和自由。提倡团结互助、与人为善、宽厚仁慈、诚实忠信。严禁偷杀抢掠、赌嫖贪馋、吸烟喝酒等。亲朋邻里和睦相处,凡遇婚丧和灾祸等事相互倾力帮助,解忧排难。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善待父母及鳏寡孤残之人,男女平等,夫妇及姊妹之间互敬互爱、孝敬父母。孕妇受到优待,不做重活,少出门,不受辱骂,保证饮食营养。朋友之间忠信宽忍,以和为重。穆斯林相见,互道“色俩目”以示平安。凡家庭邻里纠纷诉讼之事,多由族长、阿訇或村长解决。自觉接受伊斯兰教和阿文教育,言行举止以教规教法为典范。
 
    忌烟、酒、猪肉、凶猛怪异、不反刍和自死的动物和动物血以及未经阿訇祈祷宰杀之动物肉;男子忌穿戴纯金饰品和纯真丝织品;孕妇和产妇忌听恶言秽语、忌见污秽丑恶现象、不参加丧事,不接触宰牲;丧葬忌请客吃饭、披麻戴孝、陪葬物品;封斋期间,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忌进食,禁止一切非礼行为,禁房事,忌无故不封斋。
 
    宗教信仰  回民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坚持“五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和信后世),习“五功”(认[念]、礼、斋、课、朝)。五大信仰主旨:安拉是全能全知和仁慈的,无所不在;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出来的,无性别生死之分,无所不在;经典是主的语言,古兰经是立教基础,是根本大法;使者是安拉派到世间颁降启示,“至圣”使者穆罕默德但是伟大的先知;相信善恶有报,行善者入天国,作恶者入火狱。五功主旨:念清真言和古兰经文;礼即每日晨、晌、脯(日旁)、昏、宵5次礼拜;主麻日聚礼、节日会礼、殡礼、夜礼拜、斋月礼拜;教历每年9月,无故不封斋属违反教规行为;每年按课率交纳资金济贫办学;有条件的到麦加圣地朝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12月9-12日。州内穆斯林属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元朝赛典赤.赡思丁在云南任职期间,伊斯兰教便传入境内丘北,清朝时期传入广南、砚山、文山、马关等地。道光年间始在广南城坡顶和珠琳建两座清真寺,嘉庆十七年(1812)砚山田心建清真寺,光绪年间丘北、茂克建清真寺,之后各地相继建寺。清真寺多为宫殿式,内设礼拜殿和经字堂,供礼拜、屠宰、听经诵仪、学习阿文、举行宗教仪式、节日盛会、婚丧嫁娶等。回民信教以家庭计算,一人入教全家皆为教徒,故年度回族人口数即教徒数。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成立了清真寺管理委员会。1985年12月成立文山州伊斯兰教协会,监督管理各地宗教活动。
更新时间: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