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文山州仡佬族宗教习俗
 
作者:吴廷贵   来源:文山政务网
 

文化习俗  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仡佬语支。州内仡佬族尚未发现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本民族语只有部分老人和少数人会讲,大多数人内会讲少数单词,一般通用汉语。与其他民族杂居的仡佬族,有的会壮、苗、瑶或彝语。当地仡佬族与外来仡佬族初相会时,先问对方“卡迷西”(是不是仡佬族),明确对方族别后才热情招待。成年男子能背诵民族经文。每年腊月三十晚上至次年正月十四日,家长都要教儿子念诵经文,直到背诵熟练为止。因此,仡佬族有何祭事,都自己诵经念咒,不需要外请么公。

 仡佬族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流传在麻栗坡县一带的有《兄妹造人间》、《花子闹寿席》、《守玉麦》、《小勇杀大蟒》、《金毛狗》、《敬牛节》等。除口头讲述民间故事外,也喜欢唱山歌抒发感情,流传在富宁一带的有《诉苦歌》、《打牙歌》、《追婚歌》等。

    仡佬族男女都喜欢跳传统的“弦子舞”,风格大体与彝族仆支系的相似,但又有仡佬族的特色。大多在喜庆和年节日表演,人数不拘多少,但必须成双成对,领舞者以弦子伴奏,边弹边跳,舞队紧紧跟随,十分优美。仡佬族爱吹萧、拉胡琴,乐器自作,音调动听。妇女喜欢刺绣,为传统工艺,图案手法古朴、夸张,别具特色。
 
    以玉米为主食,少数生活在坝区的以大米为主食,兼食荞子、红薯和各种豆类。平时一日两餐,农忙一日三餐。男女都喜欢饮酒,大多是自酿的粮食酒。喝茶、吸烟筒是男女的生活习惯。
 
    清朝时期,自种棉、麻,纺织成青、兰、白色相间的花布和青、兰布,厚实耐磨,朴素大方。妇女头顶以青色线绳扎头发,戴绣花垂肩帽,上穿短衣,披青布袍,着统裙,脚穿钩尖鞋,衣领及袖口以花色条纹布镶边,统裙则镶红边、兰和白色的花线条。老年妇女梳两条发辨盘在头上,用长1.2丈、宽1.2尺青土布帕包头,少数人沿袭至今。男子上衣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衣斜襟,纽扣在右边;一种是短衣对襟,纽扣在胸前。下穿宽裆裤,头包布帕,赤足或穿草鞋。1950年以后,男女服饰已经逐步汉化,少数老年妇女仍然着民族服装。婚后妇女项上配戴银链,银链上挂一块银牌,直径约2寸,银牌下又垂挂细银链数根,长2寸左右,细链上再坠一块小银牌,牌下再坠细链,链端栓银牙签、银挖耳、银鼓锤等饰品,一直垂至腹下。妇女配戴耳环有两种,一种是数个手镯般大小的细银丝圈,一种是两台菱形荞子耳环,环上细银链坠5颗菱形银荞子,中间一颗较大银荞子下坠3根小银链,链底再坠3颗小银荞子,共坠大中小8颗银荞。妇女喜戴鱼背形实心银镯,每只重约2两。左右手各戴3只银戒指,母指、中指和无名指各1只。未婚少女只戴小耳环,其他银饰品出嫁后方戴。
 
    历史上仡佬族大部分居住山区、半山区,少数在河谷地带与其他民族杂居。住房以土冲墙或用竹篱作墙,茅草盖屋。有的人家为防止野兽侵害,牲畜关在屋里一角。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不少人家建起了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楼房,人畜分居。
 
    仡佬族实行族内婚,就时都为父母包办,有姑表、姨表联姻和早婚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包办婚俗逐步破除,实行男女自由恋爱,禀明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托媒到女方家说亲,然后举行订婚喜宴,叫“吃小酒”或“吃茶香酒”。订婚后,姑娘的“生辰八字”给了男方家,从此姑娘就被视为男方家的一个成员。富裕人家以牛、马、衣服和银饰为礼品;贫困人家只添置一些新衣行李。迎亲时新娘打伞,由娶亲和送亲人陪同走路到夫家。丈夫不亲自去接新娘,只在自家大门左右等候。新娘进家时,站在门背后等待,由一个陪郎与新郎同拜天地、祖宗。拜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当天晚上,新娘与伴娘同宿。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住3年左右,逢年过节和农忙时间回夫家帮忙几天。在娘家除做些农活家务外,主要是织麻纺纱,织够自己一生人用的布,才回夫家住家。
 
    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为户主。父亲死时,由大儿子接“马食瓢”,用“马食瓢”舀饭菜祭献父亲亡灵,表示传宗接代的意思。同时,父亲死后也由大儿子当家,儿子还未成年或未结婚的,由母亲暂时当家。部分家族有家谱,字辈不混乱,虽无文字记载,但代代相传。男子在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宴请宾客时,男女不同席,男子12岁成丁,享受成年人待遇。女子13岁即可订婚。兄长死后,弟可娶寡嫂为妻,但弟死后,兄不能娶弟媳为妻。家庭团结和睦,家教严格,尊老爱幼,互相尊重,家人之间很少出现打架分家或离婚等现象,以几代同堂为荣。
 
    老人死后,用5-7床麻布作垫盖,姑娘拿的作盖布,媳妇拿的作垫布。寿服不用纽子,死者有多少岁就用多少根麻线系在腰上。男子死后剃光头,穿青布长衫;妇女死后发梳成髻,穿青衣。男女忌穿兰色衣服。寿衣穿单不穿双,一边-7件入殓并烧个小洞或剪个小口,表示黄泉路上不被抢劫的意思。入棺以前,死者停放在用榨木树制成的“马竿”上,置于堂屋中央。旧时用一根长竹竿插在死者头前地上,竿顶要穿过楼板房梁出屋顶。后改为用茅草将竹竿脚栓扯在“马竿”脚上,拉到楼门口,顺着楼梯口扯出屋面。由大儿子爬上屋顶用一只大红公鸡诵经“开路”,后将公鸡打下屋去,待死者入棺后方能食用这只“开路鸡”。出殡前,由巫公念诵“开路经”,赞诵死者一生的辛劳和功绩,向祖宗献饭。然后,巫公手持木剑念完“发丧词”方能出殡。出殡时不丢“买路钱”。实行棺木土葬,不立墓碑。老人死孝男孝女要戴孝49天,未婚青年死由弟妹戴孝21天。孝期满请巫公祭祀、念咒脱孝。——“烧灵”。给死后的老人举行“烧灵”仪式。“烧灵”地点先在附近山上。大媳妇在“烧灵”前酿好3缸糯米酒,到时作“咂杆酒”用。为几个死者“烧灵”就要用花色纸裱糊几间“灵房”。亲友带鸡、爆竹、纸钱等来上祭,主人家杀猪宰牛祭祀亡魂,招待宾客,吃住都在山上。“烧灵”时媳妇头包帕子,身穿系有兰、白、青、棕4色飘带的长袍,由儿子念“烧灵经”在场地上开路,全家人和来客紧跟其后,缓步绕着圈子边走边念,称做“踩蚂蚁”。经文念到一定程度,媳妇娘家的兄弟就帮助姐姐翻长袍上的飘带,翻什么颜色有规定,不能翻错。“烧灵”结束即焚烧“灵房”。“烧灵”期间,大家围坐在糯米酒缸边用细竹管同吸“咂缸酒”,年轻人还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有的谈情说爱,热闹一星期左右。
 
    仡佬族节庆有——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杀年猪、舂糍粑、饵快、包粽子。穿新衣服新鞋,不做农活,开展文艺活动。正月十四或十五送年,杀鸡敬献祖先。正月初一凌晨“开财门”,各家将准备好的一棵碎米树栽在门前,称为“摇钱树”,到时将红公鸡冠子上的血滴在一块1尺里寸长的红布上,而后家人在门内外对答,在家的人问“你从哪里来?”在门外的答“从某地来。”问“你来做什么?”答“来帮你家开财门。”然后门外的人就用几枚硬币将那块鸡血红布钉在门楣上,边敲边念“一敲金,二敲银,三敲满堂是金银。”钉好红布大声唱“前边栽的摇钱树,后边放的聚宝盆,白摇金来夜摇银,卖天摇出半斤金,夜晚摇出四两银,摇出金银买田地,买得田地勤耕耘。”唱完丢一把硬币到堂屋里,让孩子争抢,“开财门”结束。——清明。农历三月初三上坟祭扫,杀鸡宰鸭,蒸花糯米饭祭祀祖先。当天,娃娃都要吃煮熟的鸡蛋。
 
    仡佬族尊老敬贤,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热情好客,宾朋到家,杀鸡沽酒,礼节周到。团结互助,村里或族内有红白喜事、起房盖屋等,邻里乡亲互相帮助,出人出物出钱,一家有事,全村帮忙,久而成俗。
 
    正月初一至初三,忌讳扫地、挑水、倒水、骑马、做农活、做针线活、煮生食物。正月间只能在山上烧粑粑吃,认为在家里烧吃,当年地里玉米会出穗不齐,遭虫害。农历二月间,择日祭祀雷神、风神和雨神,当天忌讳扫地、泼水。养狗而不吃狗肉,狗死后挖坑土埋。逢“戌”日不许动土。已婚女子不参加祭祀活动,忌讳上别家的楼。产妇不满月,不准出入大门和堂屋,不能同老人同桌吃饭。家有产妇或伤、病人,忌讳外人进家。随着社会发展,一些禁忌已逐步废止。
 
    宗教信仰  州内仡佬族信仰自然万物和祖先,认为“世间万物有灵”。将古老的大树当作“树神”,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当作“石菩萨”崇拜,信仰“雷神”、“风神”、“雨神”。此外还“祭龙”、“祭山神”等。对“家神”十分尊敬崇拜。过去,每家都在厨房里安置一块木板作为祖先神位,或者在堂屋正中墙壁上贴上几张“纸钱”作为“家神”的神位。现在,随着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每家都设置一个永久性的神龛,供奉祖先神位。——“做阳沟”。在厨房后面墙边用柞木树枝搭一间小房,称“后房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杀一只“厩门猪”祭祀“后房神”,又称“做阳沟。”“厩门猪”是指自家老母猪产的未阉的猪儿,又叫“夹壳猪”。吃的时候还要念经文,外族和出嫁的女人都不能吃。
更新时间: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