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 ||
函套製作交流 | ||
作者:王馨 | 来源:文山州图书馆 | |
作為古籍文獻的管理員(我)來說,最缺乏的可能就是交流、探討和學習了。絕大部份時間只是被動的按照從師傅那學得的一點皮毛去操作,多半是不會去思考修復到底是什麽、爲什麽這樣做、怎麼才能做得更好的。即使是交流學習,多是泛泛而談、寥寥而過;以致絕大多數做出來的東西可能技術上很熟練,乍看沒什麼大問題,也很規整,但總感覺缺點什麽。行業內不交流不往來,我不往深處講你不作細處談,大家都難有發展和進步。這或許是我有些杞人憂天,不好好做自己的事反而多想了不需要我想的問題,但我總覺得多思考多交流多學習,做出的東西能讓今人、後人認可就值得去努力。自己對專業技術最純粹的喜愛是最關鍵的,所有的文化人亦是如此。 我們文山州圖書館在這次國家統一的古籍普查中,準備申報一批雲南省珍貴古籍名錄,共18種,346冊。就這批古籍決定做一組函套將其更好的保存起來,順便將製作函套過程拍了一些圖片,歡迎各位批評指導。 各人用料、方法肯定有不同,自然也想有更多的人來討論批評。
1、製作工具:修邊機、木條(做修邊機靠尺)、直尺、美工刀、刻刀、小平起、砂布、剪刀、鉛筆、鋼尺、鬃刷、小烙鐵、小錘等。 2、下料。我做的這套書裝幀開本是一樣的高寬,在買紙板時就將紙板以書開本的高裁好,然後計算下料,我是一整部的一起下,內封、底封、面封都按尺寸一起下料(黑色字的部份)。不同的是每套書的厚度不同,按測量的書的厚度再單獨下側邊的料,并寫上書名(紫色字的部份)。 做函套量書的厚度。 用修邊機下料,我怕手壓不住,移動就不行了。我做的比較野蠻,直接整個兒踩在靠尺上固定 用修邊機裁下的料 直接是45°的斜口,用砂布打磨下就可以搞定 。做時,先將1cm的小邊與面封外邊比齊粘合,(在有斜邊一面的背面的另一端也就是平的一邊)。 3、做函套的布料最好是宋錦,我們沒經驗,買的織錦,而且是較好的,太厚,做起來老費力了 將布料放齊桌邊,上漿要乾濕得宜,厚薄均勻,一定要上勻上到,以免裝成后出現空殼。刮漿過厚易遭霉污蟲蝕,且手感粗糙;刮漿不勻透過布料,布料干后易見漿痕。 將配好的紙板按序粘放在布料上,不要立刻粘死,放正即可,如有問題尚可調正。上下布邊留空均勻,板與板之間間隔2毫米左右,(我放一把尺子的厚度)這個距離要視具體情況,最終要求函套開合舒軟,折叠裝書時板板之間不頂不鬆。紙板上下邊齊平一線,這是粘合最為要緊的步驟。左右側板萬不可搞錯位置。 紙板位置調整準確無誤后將織錦四邊折起包回,此步驟注意不要將織錦之經緯拉變形。先包天地邊,再包左右邊。
將兩邊相交處的織錦拉起,將剪刀立起30°角的樣子,剪去多餘部份,注意不要剪得過多,以免包角露出紙板。我們館有書畫裝裱機,做好后放進去壓干。很快也很平整。 待織錦干后,用裁紙刀剔直四邊毛茬,以求糊里紙干后整齊美觀。 用略小於函套長度及花紋剪配接縫織錦布。 因為函套厚度較大,裁配四個小條,分別將板板相接處遮粘。(我用尺子整形凹槽) 干后裁齊毛邊 剪同質同花布料,寬窄隨宜,折叠后約0.6~0.8釐米寬。由於我們的織錦較厚,只好用小烙鐵來回折兩個單邊,折完后寬窄均勻,花紋平正,再邊刷漿糊邊將其壓實。 測量函套長度,計算別帶安裝位置。一般來說,別帶外口至天地頭邊的距離為函套總長度的五分之一。如我這套書長28釐米,別帶外口至天地頭邊的距離即為5.5釐米。用刻刀在墊條里側斜鑿別帶眼,斜鑿的好處可以使別帶拉力更緊。鑿眼的寬度依別帶的寬窄而定。 用刻刀將別帶下方的紙板剔除,深度為使別帶能埋進去的度。 將別帶安裝進鑿眼,并用筆依別子角度標記扣帶打眼位置。一般來說,別子高度為側面高度的二分之一左右為宜。(我這套書較厚,在三分之一的位置)別帶與別子一定要拉直、平正,如果有歪斜,則影響扣帶的位置及整體美觀。 垂直鑿扣帶眼,并將扣帶安裝好。一般來說,鑿眼位置要比標記位置略縮進一些。用小起子將別帶穿進去,注意安裝鬆緊,不斷對別帶及扣帶進行調試 用刻刀裁切掉多餘紙板 將扣帶、別帶尾端沾點漿埋進紙板中,如此糊裝后則不會突起。 5、糊里紙。按函套大小,裁配裡子紙,將幾張紙一起裁配長頭,再按左右尺寸各自裁配。一般裡子紙四邊均勻留出2毫米的錦邊最為美觀,即裁配裡子紙按函套尺寸長寬各縮進2毫米(我這套書用16開打印紙,雖然略寬一點,也還算可以看)。 最後是標籤,我是用的是大標宋字體,用針式打印機打印在灑金宣紙上,效果不錯 簽條上邊距函套上邊距離與簽條左邊距墊條裡邊距離相等,根據函套大小而定,一般在3到5毫米,簽條黏貼平正,切不可歪斜。 完成圖,整潔吧
如果您家有古籍文獻的話,歡迎帶到我們文山州圖書館來,我們將免費為您的愛書量身定做一件漂亮的外衣,方便您能更好的保存 。
|
||
更新时间:2013-05-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