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一位乡镇文化站长的坚守
 
作者:国家中心   来源:国家中心
 

他是村民口中最有文化的人,因为他已经干了30年的文化工作;他是全镇说话最起作用的人,因为一个电话他就能召集600人的表演队;他是领导眼中最多事的下属,因为他来要经费、要设备的次数最多——他就是王文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

老乡欢喜,我就要坚持

6月28日,刚从北京开会回来的王文华就来到办公室。他拿着一摞资料对记者说:这是我们筹备8月1日全镇农民运动会的设计方案,好多地方还需要再修改。他边说边打开电脑整理起工作文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该如何开展,王文华有着自己的见解:要干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主要就是通过开展各种比赛和活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文化发展的春风早已吹到了基层,王文华眼看着文化站的硬件设施一天好过一天,文化从业者的待遇也逐渐好转。

或许是自己的名字文华文化谐音,王文华和文化之间一直都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1982年,年仅19岁的王文华选择了一份与文化有关的工作——电影放映员。每次电影放映的时候,方圆十几里的乡亲们都会自带板凳,拖家带口前来观看。

那个时候农村没什么文化活动,看电影比过年还热闹,所以我就很受大家欢迎。回忆当年放电影的情景,王文华依然感慨万千:放电影的坝子里挤满了人,实在坐不下了,有些人就跑到银幕后边去坐。

看到老乡们欢喜,我也就欢喜了,群众那样对待我,我肯定要坚持下去啊!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王文华没有丝毫怨言。一句平淡无奇的话道出了这个质朴男人的心声,也由此引出了他30年的不懈坚守。

文化上的事没有他不管的

1984年,王文华被选为共和乡文化站站长,后来共和乡被合并到了富世镇,他就成了富世镇文化站站长。

当了文化站站长,王文华的事情更多了。今天这个村的广播要维修,明天那个社区筹建腰鼓队,后天又有地方排节目需要音响……王文华的身影时常穿梭在富世镇的各个村子和社区里。

我们有事都找王文华,只要是文化上的事情,就没有他不管的。富世镇印花庄川剧队队长杨开崇告诉记者。2009年,杨开崇和几名川剧爱好者把自己想办川剧队的想法告诉了王文华,希望王文华能支持他们一下。王文华听后非常高兴,多次跑到县文体局协调相关手续,又帮着他们租下东瓜山市场废弃的冷库作为演出场地。场地协调好后,王文华又忙前忙后从外地请了20多名专业演员……一个月后,印花庄川剧队红红火火地开张了,而王文华却瘦了好几斤。

如今,富世镇腰鼓队、柔力球队、秧歌队、歌唱队等民间文艺团体一应俱全,所有村和社区都成立了文体活动中心和老年协会分会,全镇已发展业余文体骨干和协会会员2000余人。

针对富世镇城乡结合的特点,王文华还探索了一套帮、带、扶的文化工作开展方法。他将富世镇的14个城市社区按力量强弱搭配结对帮扶14个村,由社区帮村组建文化队伍,开展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重在体现广泛性,只有大家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我们工作的效果。王文华坦言。

群众需要这样的人

30年的时光并不短暂,当初那个背着电影设备走村串乡的小伙子如今已年近半百。岁月在流逝,唯一不变的是王文华那份对文化的坚守。  当电影放映员的时候,他每个月只有27元的工资。为了方便自己上山下乡放电影,王文华一狠心花掉3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自行车。现在工资上涨后,他每个月也就2000来块钱,而他的爱人早在2002年就下岗在家,没有固定收入。

动摇,肯定有过的,以前文化站太穷了,事情又多。王文华说,镇领导也曾考虑到他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想调他到其他岗位,但是都被他拒绝了。关键是舍不得,老百姓对我好啊!这其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只有王文华才能体会。

长期倾力于工作,王文华对家人有的只是亏欠。只要单位有事情,不管家里有什么事情,他都会跑到单位去。谈起王文华的工作,妻子林元芬有些无奈。逢年过节一家人聚会时,王文华总是缺席或者迟到。2009年,父亲病重的时候,王文华却在忙着镇上办豆花节的事情。

其实,群众需要的不是我王文华这个人,而是需要干文化工作的人。王文华说,回顾30年的工作经历,自己也说不出到底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每天他都在做着同样的事,干着同样的工作。30年基层文化工作,28年文化站站长。或许这早已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对文化工作坚守的习惯。

更新时间:2012-08-09